看山西由挖煤走向挖文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1-20 17:52:30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充满信心、充满力量,这一要求让我们看到了“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美好发展前景。

    如何“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带着问题、带着希望,我们的记者分赴大江南北,去发现去调查,希望成为“充分涌流”的见证者,更希望为“充分涌流”助一力。

    地下煤炭和地上文化是山西的两大富矿。曾几何时,“挖煤”似乎成为了民间资金惟一的关注点。

    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煤炭资源成功整合,以及发展文化产业巨大热情的迸发,众多“煤老板”怀揣巨额资金投入到“挖文化”的行列中,煤焦资本支撑的文化产业在山西遍地开花。

    正如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所说,对于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山西而言,文化产业将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2年,文化热在这个煤炭资源大省迅速升温,华丽转身的“煤老板”们也逐渐尝到了甜头。

    掘 宝

    只有产业化发展,才是对传统技艺的最好传承。既有资金又有市场拓展能力的大企业,能够把手工艺品做成大产业。

    春节临近,山西平遥的民俗旅游日渐升温。一家人携老扶幼,逛逛古城、贴个窗花、买上几件推光漆玩意儿,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这儿来感受传统文化气息。

    推光漆器,自古以来就是平遥的一大宝。其始于唐,盛于明清,与北京金漆、扬州螺钿、福州脱胎并称“中国四大漆器”,曾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盛极一时。2006年,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平遥古城旅游升温,平遥县城短短时间内就冒出了推光漆器前店后厂近百家,小作坊之间无序竞争,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大大影响了平遥推光漆的整体形象,一些传统手工艺也濒临失传。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一方面,政府对文化产业备加重视,倾力扶持;另一方面,许多有眼光的煤焦企业家也纷纷进入文化产业。

    郭兴银就是其中的一位。其所拥有的山西平遥煤化集团是山西省130家煤炭主体企业之一,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当嗅到山西全省上下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的政策气息,再加之对平遥推光漆器的热爱,郭兴银一举进入这个领域,并下定决心干出一番成就。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11年,投资预算为1.3亿元的平遥推光漆器文化产业创意园项目正式启动。2012年9月,创意园揭牌。据统计,投入运营以来,公司已实现产值2500万元,营业额1980万元,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万人次,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160人。

    《寿星图》里,慈眉善目、长须飘逸的寿星佬笑意盈盈;《月下荷塘》,蛋壳镶嵌的花瓣脉络分明、晶莹光洁……在推光漆艺博物馆内,郭兴银一一介绍着这些璀璨的推光漆器精品。他说,“只有产业化发展,才是对这一技艺的最好传承。能把手工艺品做成大产业的,应该是既有资金又有市场拓展能力的大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由‘挖煤’向‘挖文化’转型的好路子”。

    转 身

    煤炭企业转型文化企业,实现了“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对企业自身而言,扩大了发展潜力,避免了资源枯竭带来的危机;对全省而言,使得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协调发展。

    2009年,规模空前的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接近尾声。山西银监局调查数据显示,约有1400亿元的资金从煤炭领域释放出来。一时间,这些资金的去向成为了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同年,另一个产业也传来好消息,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全省文化产业迅速逆势上扬。

    就在这年年底,山西汾阳市24家煤炭企业同兼并方签署了资产和采矿权转让协议,从此退出煤炭领域。孔祥生便是这24位“煤老板”中的一员。退出煤炭业之后,孔祥生转身进入了文化领域。

    “这块碑是最有文化的东西。”站在粉饰一新的汾州府文庙长廊里,孔祥生不仅说起壁画、石雕的来历如数家珍,还能大段背诵碑刻上的文字,让人无法将其与黑大粗的“煤老板”联系起来。这条长廊通往的汾州府文庙,正是孔祥生投资上亿元、耗时3年重建起来的。据他介绍,转投文化产业,首先是看上了这一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政府大力支持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自己也的确想做一番利在千秋的事业。

    在山西,有着同样想法的“煤老板”比比皆是。老虎头鞋、盘扣、高跷、秧歌……看到山西璀璨的民间工艺,企业家谭文华想在太原市建一处中华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有“能源商”表现出浓厚的合作兴趣,初步确定了4000万元左右资金的投资意向。

    煤炭企业转型文化企业,实现了“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对企业自身而言,扩大了发展潜力,避免了资源枯竭带来的危机;对全省而言,使得经济结构更趋于合理,同时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协调发展。

    深 耕

    文化旅游带来了知名度和高收入、带来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蓝天、带来了绿树、带来了留给子孙后代的好环境。

    2012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景区实现门票收入1400万元,超越五台山、云冈石窟等老牌旅游目的地,位列山西全省各景区之首。

    “皇城相府”是继“北京故宫”之后的全国旅游界第二个中国驰名商标,继五台山和云冈石窟之后的山西省第三个国家5A级景区。

    徜徉在皇城相府脚下的皇城村内,花园洋房似的小楼鳞次栉比,大红的灯笼高挂在家家户户的门楼上,容光焕发的皇城村村民身上透出满满的自信。

    你一定无法想象,曾几何时,这里也是一个“挖煤村”。

    上世纪90年代,依靠煤炭收入,皇城村村民过着还算不错的小日子。然而,煤迟早是要挖完的,到时怎么办?经过千思万想,皇城村党总支书记张家胜带着皇城村走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文化旅游开发之路。

    当时,“皇城相府”名不见经传,谁都可以任意出入,却还是鲜有访者,就连康熙皇帝御书的楹联圣碑也让村民给垒了煤池子。文化旅游是一个大投入、慢回报的行业。开发初期,它甚至像个无底洞,多少钱扔进去都不闻声响。面对多方的质疑和巨大的困难,张家胜挺住了,皇城村村民也一步步看到了曙光,尝到了甜头。

    如今,10多年过去了,文化产业的特质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它给这座村庄带来了知名度和高收入、带来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蓝天、带来了绿树、带来了留给子孙后代的好环境。

    近年来,像皇城村这样通过“黑色转绿色”而致富一方百姓的事例,在晋城比比皆是。兰花集团投资5亿元开发王莽岭景区、陵川县煤运公司投资7500万元开发黄围山景区,晋城的知名景区无一不是煤矿企业投资开发的。

    来自煤炭企业的大量资金投入,加快了晋城旅游业的发展,也使之成为有力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的“富民行业”。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5-02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9961
  • 日志数: 666
  • 建立时间: 2011-09-05
  • 更新时间: 2013-03-3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