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渴望、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成为浮躁、贪婪的你。

在自己心烦、不顺、寂寞的时候,建议你看一些名人传纪,你就会动力十足。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1-24 15:20:16/ 个人分类:思绪

  我有时学习没动力了,就看看毛泽东传了、华盛顿传、李光耀传等,每次看完都是斗志满满!

  毛泽东一生勤奋学习,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在求学方面也有丰富的思想。毛泽东的论学思想主要有:学要胜古人,积学贵有恒,书要反复读,广收博览,系统钻研,勤动笔墨,学思结合,不闭门求学,学离不开问,善于挤和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等。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加嗜读。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他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之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书本翻阅起来。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路途中他不顾列车震荡颠簸,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读得津津有味。到了目的地,毛泽东同在北京一样,书架上、桌上、茶几上、床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读起来。有一次,毛泽东高烧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毛泽东这才高兴地笑了。直到病重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就又昏过去了。十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做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毛泽东常常论及学习,其论学的思想非常丰富。毛泽东是怎样论学习的呢?

  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学要胜古人  这一观念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期形成的,并且受到老师的巨大影响。在毛泽东早年所作的《讲堂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在现实中,毛泽东也确实是才胜今人,学胜古人。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立志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想读尽天下书。他曾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写道:"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然读之非十年莫完,购之非二百金莫办。"毛泽东虽然没有购买并读完这些经史子集,但已读了不少,故对"国学"造诣很深。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宋明理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二十四史,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学说等,他都作过认真的研读。与此同时,毛泽东对西方近代的著作也读了不少,如在1912年下半年,他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刻苦自学,就读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书,对西方近代进步思想有较好的把握。从1920年开始,毛泽东到北京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后,就开始潜心钻研,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并完成世界观的转变,终于成为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他依据中国国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革命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时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把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其军事思想值得特别称道。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了它,终于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蒋介石领导的军队,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继孙子兵法后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是毛泽东学胜古人的一个杰作。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哲学、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都胜出古人。凭借《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成为举世闻名的哲学家。经过刻苦练习书法,毛泽东练就无人能比肩的狂草"毛体"。作为诗词大家,毛泽东留下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甚至动人心魄的佳作,其所赋诗词之格调均在同代人及古代人之上。毛泽东历史知识之丰富,更是一般史学家难以企及的。

  积学贵有恒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期曾说:"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因而他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持之以恒。毛泽东还曾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它是化用明代学者胡居仁所撰的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在1917年为同学萧子升自订的读书札记本《一切入一》作的序中,更显露出了毛泽东的积学贵有恒的观念。他写道:"予维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今世学问之涂愈益加辟,文化日益进步,人事日益蕃衍,势有不可究诘者。惟文化进矣,人之知慧亦随而进,则所以究诘之者,仍自有道也。顾究诘也同,而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在说明积不积学问与有获有不获的重要关系后,毛泽东进而把读书积学比作修筑百丈之台,需从一砖一石开始。他说:"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等积矣,又有大小偏全之别,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读书、积学,恒久而不间断。他的似百丈高台的渊博学识,正是日积月累、一砖一石地筑起来的。毛泽东自幼时起饱读诗书、且终生吟诗、赋诗,后来成就为伟大诗人。这中间他付出了常人未曾付出的努力。例如,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曾把屈原的《离骚》一丝不苟地抄录到笔记本上。1958年,已是大诗人的毛泽东在游览成都武侯祠时,曾将祠中的数十副对联全都让随行人员抄写下来。毛泽东之所以成就为哲学家,也是他终生注意研习哲学的结果。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袖、身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