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科研者的苦恼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04 11:28:57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红外光谱

 

  中国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聪明,然而在本乡本土产生出来的能有辉煌成就的多半是数学家,陆家羲、陈景润,... 这是为什么?

  搞科研是有条件的。相比之下,搞数学要求的条件最低,只要研究者能够正常地生活,也许只用一支笔和一些纸就够了。这样的条件在我们国家比较容易满足,因而本土出身的著名学者多为数学家。

  搞工程类的科学研究和数学研究情况大不相同,除了科研人自身的条件之外,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科研的外在环境条件。例如,北京郊区的一个农民搞机器人,花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搞得老婆差一点儿离婚。但这还算有条件的,如果要搞飞机设计制造,搞高能物理实验,农民恐怕连实验室的门都进不去。中国不缺有创新思想的人,一般最缺少的是实现创新梦想的条件。这是中国直至现在有独特创新思想的科研人最苦脑的事。

  我们中国的科学研究有很多不利于发展的框框,科学研究常常以研究者的地位和名气来确定国家是否支持,特别要看是不是“世界热点课题”来确定是否重点支持。其实有创新思想的科学家提出的一般都是“匪夷所思”的奇思妙想,在一些“颇有成就”的人眼中,基本上就是“胡说八道”。既然是“创新”,那么一定是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创新者的观点和方法,那些盛名之下的“大腕”也不例外,然而就是这些大腕常常将创新思想和方法给“封杀”了,这不是可悲的事情吗?中国缺乏让创新人才“冒出来”的机制,这是让“无名”的创新者苦恼的又一个方面。

  我国无名的创新者基本上没有“话语权”,这是科技创新者的又一苦恼。中国的科研体制是行政领导说了算。推而广之,是名气大的人说了算,而不论他是不是真懂创新者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现时召开的各种学术会议,全是“论资排辈”“按实权大小” 安排报告的。这种报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国外成熟”的东西,很少有他们自己的独创,有的内容是“老生常谈”。越是高级别的学术会议越是“大而全”,很少见到能让新面孔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因而学术会议极其缺少创新和学术研究的气氛。

  科技创新应该注重科学内容的本身,而不应该“看人下菜碟”。科学研究是不应该以研究者的年龄论成败的,既不能因为其年龄小而不予重视,也不应以“超过60岁”而不予支持。科学研究,那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优势和劣势。作为国家科技学术的组织和领导者,如何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动起来,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创新人士打造方便优越的科研条件,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才是突出政绩的表现。

  灵活的国家科研体制,注重挖掘创新的思想方法,注重新人的观点,会让我们国家快速地摆脱科技落后的面貌。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红外光谱


TAG: 中国创新科研者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