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读研和待遇之浅见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16 10:37:56

于是写点自己的浅见,之所以起这么个题目,是希望能中性些,说话客观点。

但是由于见识所限和人性的弱点,也难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欢迎各种观点的评论,但希望各位能够保持最基本的斯文为盼。

特别说明一下,这里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大家都叫研究生嘛。

(一)首先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研

这看似简单,实则是个大问题,直接关联着读研期间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影响着最终的学业成果以及师生关系。

第一种目的是因为热爱而攻读。

这是最好的了,比如我曾面试了一名转专业的本科生,她原本学的是 管理专业,但就是喜欢化学,大三时一定要转来,按照规定是不能转的,我多次强调了两个专业之间的差异,但她执意要转,而且已经跟我系的学生学了几门专业基 础课;看到她如此热爱,便同意她转了,但是要跟下一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她同意了,可是她仍然跟三年级的同学上课,同时完成两个年级的课程,到四年级时毕 业,相当于提前毕业。神奇的是,几乎每门功课都很好,并且考入了武汉大学化学系,导师也是她当初想要考的。

可见热爱的动力有多大,这样的学生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喜欢会很幸福和快乐地付出。

第二种目的是没什么目的的,就是要读研究生。

比如我,当初也谈不上对化学或化工的热爱和喜欢,只是觉得要考考 研,而且认为考就一定要考上,考上了也可以不读啊。后来还是读了,就是想体会一下读研的滋味。有人劝说,放弃进京很可惜,读完研究生不一定能分到北京。后 来还是读了,体会了其中的各种滋味,尽管中间换了题目,但还是完成了100多页的毕业论文。

期间,给一名高中生做家教,辅导功课,基本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毕业后,也想读博或出国,但是这都要钱啊,于是先工作,减轻家庭的负担。想着要南下,看看没见过的南方是什么样,于是就来广东了。

第三种目的是暂缓就业。

这种情况在目前还是比较普遍的。本科生就业较难,或者没有理想的单位,就先读硕士,或许会有跟好的机会;硕士毕业没有更好的选择,就读博士,也许毕业后会更好。

抱持这种目的的学生,有些会珍惜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抓紧时间,完成学业,尽快毕业,这算是好的;另一些纯粹就是混,随便做做,混毕业就算了,这些学生究竟有多少竞争力真的好难讲啊。

(二)其次要认清现实,回归理性

“知识改变命运”是对的,因为知识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更理性地思考人生,可以在某个关键的地方或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

“知识可以改变生活方式”,知书达理的人可以更文明地生活,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意义。

但这觉不意味着“知识可以使生活变的富裕”,或许中国古人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文化精华还是糟粕呢?我想有思想的人都会了解。

中国多少年来,参加科举,考的是文章,中的是状元,走的是仕途, 所谓“学而优则仕”,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都要有好前程,要么仕途顺达,要么钱景光明。何时会想到大学毕业甚至博士毕业了, 可能会没有工作呢?读了这么多书了,怎么会不能养家糊口呢?

我想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以及个人都会渐渐回归理性。国家和社会慢慢地由那种畸形或变态的追求高学历,渐渐回归到人本身的能力和岗位的需求上;个人也渐渐地由追求学历和教育回归到个人的能力和意愿上来。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广东的学生确实比较理性。每次遇到评估或报材 料,我最头痛就是考研率,我都不好意思在这里说出来,每次出去调研我都要取的经就是兄弟院校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考研率。很多人包括广东本地人都是,孔子没来 过这里,所以这里的人不爱读书。或许这里没有山东、安徽等地传统深厚,但是对教育的重视都是一样的。只是这里的人更理性。

喜欢读书的,就考研;不喜欢深造的,或者觉得有合适的工作的,或者想早点接触社会的,就出去工作。事实上,很多兄弟院校的老师也告诉我,考研从大一开始抓,因为工作不好找,就让学生考研,这也算就业率的。我觉得我真的没有能耐能说服一半以上的学生考研。

其实从这几年的研究生入学面试中,已经发现了这种以考研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的巨大问题,有的学生没有做过基本的化学实验,有的学生一直忙于面试到了4月底了,毕业论文还没开始做……说实话,这样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真的不是我们本科生的竞争对手。

同样地,硕士毕业后是不是继续读博,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出于对 学科和科研的热爱,那就一定要读,而且我相信一定可以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清贫,做出很好的成果来。如果只是对研究没什么兴趣,为了暂缓就业,那就要慎思 了,就工作而言,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而且博士毕业后就业面更窄了,而毕业生自身的期望值更高了,工作也就更难找了。

我的两个毕业的研究生,在学期间,很有钻研精神,做的工作很多, 也不错,很有研究潜力,我曾不止一次地建议他们攻读博士学位,但他们都坚决地工作了。由于他们的钻研,也由于我的放任,他们都掌握一些管用的技能和技术, 在工作中很受重视,我也很欣慰。说实在的,我并不能预计他们读完博士是不是会比现在更好。

所以,我想说,我们要回归理性,全面地衡量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自 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慎重地作出选择。一旦选择了,就要有勇气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或好或遭的结果。有好的结果也不要得意忘形,觉得自己多英明;遇到自 己不希望的结果时,也不要自怨自艾,或者愤世嫉俗,让别人或社会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要在可能情况下,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自我,尽可能使结局有所改变。

(三)第三想想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讨论了几千年,还在讨论,看来是没有标准和指标的。但是每个人追求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幸福。

还说那个幸福指数的事吧,前五名是五个北欧国家。最强大的美国好 像是20多,亚洲最靠前的是以色列,似乎是第8位。日本、新加坡、台湾是81位,香港是多少忘记了,大概也差不多,韩国稍微靠前些,也在五、六十名的样 子,中国大陆是125位。分析认为,东亚人幸福指数普遍不高的原因在于这里传统中的竞争和攀比,包括发达的日本,小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比了。

可见,“比”是感觉不幸福的重要源泉,究竟是不是,我们都可以思量思量。

跟那些千万富翁的同学比,会感觉很逊色;但是跟面临企业倒闭,朝不保夕的同学比,又仿佛在天堂。但是我从不会进行这样的比较,因为父母和家人健康、自己每天平平安安,已经很幸运了,不能不知足。

有人会拍砖了,你房子车子都有了,自然站着说话不腰疼;非也,房子是有了,但还在还贷,车子是有了,但仅仅代步而已,况且这是我工作了近20年的积攒啊!那些比我年轻的多的博士或者硕士,不是基本上都有车有房了,至少有其中一样啊,这难道不是时代在进步吗?

再说说博士生的待遇问题吧,估计说出来会招致更猛烈的拍砖,不过既然是心里话,就还是说说吧。

博士生的待遇够不够高啊?不能说高,因为不够养家糊口的。教授的 收入够不够高啊?高,因为能养家糊口。这里其实就涉及到标准问题,养家糊口的标准是什么?要是局限于吃饱穿暖的话,博士生的补贴早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线了, 要是说买车买房的话,那就差得远了;但是一位教授的收入是不是能够买房买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呢?好像也有困难。

我们总说当代没有大师出现,也不足为奇,如同大家整天说的,教授专家都在写申请跑基金,怎么出大师?难道收入就不是一个问题了吗?解放前后,教授的工资是8块大洋,可以租一幢二层小洋楼,维持一家的生活,还可以请1-2名帮佣,真可谓无忧无虑了。

跑题了,还是说博士生待遇吧,我们好像不好跟美国的博士生待遇比,因为那是美元,在那儿读三四年博士,挣点美元,回来还真算一笔钱,但我们首先要想想那里的导师们的课题也是以美元计的,难道美国老板们就不为课题和经费发愁吗?

先说一件关于教授的事,话说一位物理教授移民到了新西兰,从事给别人修电器的活,这样可以挣比在当地大学实验室工作的更多钱。

再说两件事跟美国有关的事,我没去过,没有亲身体会。或许在美国 呆过或正在那里的朋友更有感受。有从美国回来的同仁告诉我,他的老板和课题组的都是中国人,或者说半层楼都是中国人,如果不去超市的话,半年可以不说一句 英语。今早在肯德基躲雨的时候,跟一位月底到美国访学的老师聊了一会儿,她的老板和课题的组的博士生也都是中国人,她说美国人基本不读博士;我很关心她去 了,老板给多少报酬,她说要是到实验室工作就会有报酬,否则就没报酬,但是到实验室,就不会有其他的收获,她希望多听听课,参加讨论等。

我不能肯定是不是因为博士生的待遇太高了,而导致美国人不读博士?而中国学生不嫌待遇高,就勉为其难地读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老板给不给报酬或给多少报酬,是与其在实验室工作的多少相关联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待遇方式。

我们学校从9月份开始,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其中就有提高研究生待遇的条款。以前每年拨给导师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全部撤销,作为研究生的补贴直接发给学生,而且规定了导师每月必须给学生的补贴下限。

这产生了两个反应。一是即使学生不做事都得给补贴,有的老师想不通为什么?二是经费不足的老师就不能招生。

讲两个故事放松一下。

一是某校一位在读博士生,读了六年了,还不毕业,带着老婆孩子请求学校允许他再延期一年,学校很为难,因为他根本就不做课题,每天休息,明知道再延期一年,同样也是没东西写论文。

二是,我的一位同学的经历,他们单位的负责人央求他,帮某人写两篇文章发表了,让那人赶紧出站,这位仁兄要么在外面做别的不来实验室,要么就在实验室的沙发上躺着,不但不干活还影响很坏,他不出站,别人也进不来,还得给他发工资。

各位,您说要是遇上这样的主儿,行政命令您必须付他多少报酬,您怎么办呢?当然这是极端现象了,但我们的在读博士生是不是真的全身心地思虑自己的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呢?

各位研究生们,请你们不要抱怨自己的导师没有跟你们一起在实验室拼刺刀,请想一想,要是他们每日在实验室拼刺刀,拿不到项目,没有基金,别说你那点儿补贴拿不到,连他们自己锅也难以揭开了,或许只留下走人的份了,是不是?

再说说博士生跟农民工的事,这也是大家热烈讨论的问题。

我觉得曹广福老师,当时出那篇博文,只是由于拍到了那些照片,有感而发的,并没有其他特别的含义,却没想到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或许我的想法不对,但我确实觉得,很多人的愤怒并不一定是针对待遇的绝对值,而是在于曹老师把博士生跟农民工放到一起比了。

事实上,谁跟谁比不可以呢?我们不都认可人生而平等吗?不都认可所有人的人格尊严都一样重要吗?那为什么博士生就不能跟农民工比呢?

很显然,我们觉得跟农民工比,是降低了博士生的身价,而抬高了农 民工。农民工可以说是我们国家,至少在城市中是地位最低的了,受到了很多不公正不平等的对待,虽然现在从政府层面正在改变。但显而易见地,从我们很多人的 内心并没有认为他们跟我们一样,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会表现出莫民奇妙的优越感。

如果我们这些在高等院校研究所从事教育工作、接受最高等的教育,进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所谓精英们,都存在这种不平等的等级意识的话,那么我们的平等民主之路确实还很遥远。

广东实施了农民工居住证制度,根据一些指标分数够了50分,就可 以获得居住证,享受与居住地市民相同的待遇,包括孩子上学等。这项政策究竟如何不做评论,但是我觉得广东卫视的一段评论很耐人寻味:“给农民工居住证,不 是我们对农民工的恩惠,而我们对农民工兄弟为广东发展所做的贡献的感恩。”

还是回到幸福的主题上,我们是不是真的比农民工兄弟姐妹们更幸福呢?

我经常会考虑这个问题,很多次晚上10点多做完那些永远也做不完 的事情后,开车回家,遇到这些打工者,踩着自行车或三轮车,有时三轮车上是一家三口,他们说说笑笑奔向那个所有权不属于他们的那个家,但是这种简单的幸福 会感染我。我会想想自己多久没有那么开怀地大笑过了,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感觉比他们骑自行车更幸福。

最后想说一句,不要因为一些无所谓的比较,使自己迷失了幸福的真谛。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红外光谱


TAG: 待遇读研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424
  • 日志数: 42
  • 文件数: 9
  • 建立时间: 2010-01-22
  • 更新时间: 2012-08-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