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Kik应用有没有机会?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2-10 19:29:41/ 个人分类:IT

我在微博上问道:“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大踏步前行 短信这项庞大的业务 会不会最终寿终正寝?”。问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注意到,一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服务出现,最有名的,就是Kik了。这个利用手机通讯录的社交软件,在进入两大应用商店(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的15天内就获得了100万的使用者。而国内,也有一些开发者在跟进,比如腾讯推出了微信,盛大搞了个kiki,米聊的开发者则是小米科技,一个现在估值为2亿美元的数字公司新锐。商业组织和资本力量已经开始注重这个新兴的服务。

理论上讲,这项业务的确和短信很相似。张三和李四原来利用短信进行信息传递,现在他们用这种…唔…姑且叫移动即时通讯(俗称类Kik应用)好了。前者需要付费,后者,则可能是免费的(比如在wifi上网的时候),或者本来就在流量包月套餐中了。

不过,这还只是理论上。因为张三和李四之间的沟通毕竟不是真正的张三和李四沟通,他们是通过一个ID。短信业务,是张三的手机号码和李四的手机号码进行沟通,而移动即时通讯,同理。张三的微信ID是没有办法和李四的手机ID来交流的。这就意味着,两个人都必须首先是某个同样的社交网络用户,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动作。而手机ID,这是天然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有没有足够的动力让人们成为同一个社交网络的用户。IT业者霍炬认为至少在中国,很难。他的论据是,以一条短信140个字符的容量,用英文说清楚一件事很难,但用中文就很容易。这个论据是成立的。为描述一个事物,英文要用的字母数,比中文要用的单字数,来的更多。比如,计算机中文只需要三个字(6个字符)或者电脑(4个字符),而英文呢,computer,八个字符。

这就意味着,老外要说清楚一件事,可能需要2-3条短信,本来在美国,短信费就比较高(0.2美元一条),还要2-3条短信,于是成本不低。象kik这种,基于美国移动互联网和wifi热点发达,几乎就是免费的,而智能手机普及率又高,自然人们成为用户的动力就十足了。

在中国,短信一条是1毛钱,一条短信能说清楚很多事,如果两条,那基本上可以说清楚很复杂的事了,也不过0.2元。更何况在中国,其实还有各种各样的套餐,比如多少多少钱就可以包月发几百乃至上千条短信,成本更低。用移动即时通讯方式,看来省不掉几个钱。故而看来动力并不充足。

所以第一个结论是,利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来省钱,也许的确可以做到,但数额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金钱上的动力不够。

那么,社交呢?人们进行沟通交流,还是为了社交。一个免费的社交工具,能不能成为足够的动机?答案依然是不会。老实讲,现在社交工具多如牛毛,人们就像面对信息爆炸一样在面对社交工具的泛滥。在智能手机上,任何一种流行的IM应用都能看到,有什么必要再给自己弄一套社交工具呢?而且,很悲剧的是,这套社交工具其实还是基于你的手机通讯录的——你有足够便宜的方式和足以能互信的渠道可以和他们社交了,何必再多此一举?

网上有评论说,运营商不会坐视这类应用蚕食它们的收入份额,我觉得这个担心有点太过提前。因为这类应用很难大到会让运营商能感知到自己的收入减少了。因为,至少对于中国移动而言(这家人是最大的大户),还有一个很强的工具:飞信,在等着。

在中国IM领域中,MSN早就被甩出了前三的行列,前三名是QQ、阿里旺旺和飞信(易观说飞信大概有5.55%的份额)。中移动虽然由于收入的原因,在飞信上总是有点三心二意,但这个工具的基数已经不小,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想要超过它,非常困难。

唯一有点实力的是腾讯,通过微信这个工具,将QQ上的社交网络移植到手机上。但其实它做一个简版的专用于手机上的QQ就行了,还做个新软件,又象腾讯微博一样和自己打架,我看前途不大。

故而,说类kik应用在中国,如果说因为动了运营商的蛋糕而遭到运营商伏击,未免太高看这个应用了,它到不了那个份上。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