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笼子里养不活自由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7-12 11:47:39/ 个人分类:IT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以加入垄断型国企为荣,最终卖身的命运却换不来人家的待见,凄凄惨惨做了小媳妇,最终仍然免不了秋扇见弃的命运,令人感慨万千的同时,也叹那口垄断饭不是谁都吃得起,只有那些害怕没饭吃超过喜欢自由的人,才能强打起精神来玩下去,至于那些享受过自由的人们,又怎么受得了那种种的束缚和折腾?

曾经作为自由精神象征的科技行业更是如此,虽然如今这个行业已经备受摧残,但对于曾经在这个行业从业的人们,就算是想卖身,也只能被憋死,没有出路。

垄断的笼子不欢迎自由鸟

互联网和科技产业一直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骄傲,由于它发展太快,监管者来不及做出反应,导致这个产业呈现出最市场化、最干净、最透明的特征;待监管者一明白过来,随着不良管制带来的各种丑态也就开始充斥互联网了。

最近几年,由于行业吸引力的下降,人才也出现了回流现象。

比如,在2000年前后几年,各个垄断机构和机关的人们,但凡有一点儿本事的,都想着下海进一家互联网公司打拼,求伯君、丁磊、马云、鲍岳桥、李国庆等人都经历过类似的道路,并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而最近,却有越来越多在市场中打拼的人高喊累了,想钻到垄断机构和机关中寻求发展。在他们看来,稳定的收入、国企或者政府关联企业的招牌,比起野蛮、适者生存的市场要好多了。

以我的一个朋友为例,最初他在地方上一个与军队有关联的研究机构工作,可以说比国企还衙门,后来考取了清华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毕业时,一家证券监督机构的网络部门试图将他招于麾下,但他看不起任何的衙门机构,干净利落地拒绝了,他想去跨国的科技公司闯荡。一家日本的科技公司收留了他,最后又去了一家美国公司。

然而,几年后,他却在打听怎么才能进中移动,因为中移动为了发展3G互联网正在招兵买马,给出的条件更好。

我问他,是否后悔当年的决定?他给了个模棱两可的回答。不过至少说明,他已经动摇了。

幸运的是,当这只自由鸟儿想钻进笼子时,他竟然找不到门在哪儿,中移动不是那么好进的。在外企中是主力的他,中移动却并不感兴趣,况且现在的他就算是进去了,也只是二流工人,所谓的B类员工,处处受到歧视。

所有的垄断机构都是一个个典型的围城:里面有能力的人呆不住想出来,外面的混子们都想钻进去。垄断机构本身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其内部也形成了严格的种姓制度,那些干活儿的人,往往属于最低种姓。

我的朋友至今仍然沦落在外企,我为他感到庆幸。我无法想象,一个经历过自由的鸟儿,还能否适应垄断的笼子。不管是当高种姓整天指挥别人,还是当低种姓整天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对于一个有天分的人来说,都是浪费生命。

虽然他挤入笼子的尝试失败了,那么,那些有幸挤进笼子去的鸟儿又怎么样呢?他们难道真的能混好?

当鸟儿挤进了笼子

有一些人总是令我感慨,他们因为错入了垄断行业,曾经满身的功夫都抵不上领导们的太极拳,在一个个行政命令和不靠谱的瞎指挥中徒耗着生命。

虽然没有见过面,可我一直为摩托罗拉的宏亮(化名)感慨万千。

他曾经是摩托罗拉的希望之星,曾经开创过著名的手机平台,后来发展成为名噪一时的LJ手机操作系统。

为了和LJ做个对比,中国还有一个隶属于中科院的凯思昊鹏公司开发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曾经以“女娲计划”为名,获得了许多民族主义者的追捧,最终却变成了吃政策饭和中国式评奖的常客。

当时的宏亮依靠自己的技术和市场的定价,成为了国内顶尖的人才。与此同时,他还看到了另一次机会:由于LJ和Android都是在Linux基础上进行开发的,当google推出Android之后,他突然变成了国内最早一批有能力研究Android、并能理解Android底层的人员之一。

他已经有了很好的卡位,完全有希望在Android的大潮中率领自己人马攻城略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然而,宏亮这时却犯了一个错误:他试图走一个捷径,将自己和一家垄断企业绑定在了一起。这家企业就是中移动。

在人们看来,和中移动绑定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人家吃肉你喝汤,肯定饿不死。想一想神州泰岳吧,正是靠吃中移动的残羹冷炙,神州泰岳的创始人和利益相关人都发了大财。而宏亮要干的事情比神州泰岳做的,从技术含量上讲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显然前途无限。

但是,人们却忘记了另一点,中移动也是以蛮不讲理而独步天下的。在SP时代,地方上那些大大小小的SP果然发了大财,许多用户被中移动地方公司的员工胡乱定了几个SP服务,自己的钱就莫名其妙被扣给和员工们相勾结的SP了。但中移动一旦发现这个业务赚钱,立即用一切名义拿过来自己做,SP们全体衰落。

把自己绑在垄断的战车上,等于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去掌握。

宏亮进入的企业叫播思通讯,任务是帮助中移动开发OMS应用层,也就是在Android上再包装一层,把原来Android提供的应用全都替换成中移动的应用,帮助中移动继续吸金。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所谓的OMS除了依靠垄断资源向下推,不会有市场。人们之所以相信OMS,只是因为中移动。

结果是可想而知,虽然宏亮有着非常牛的技术背景,虽然播思通讯招到了不少高人,但中移动要求做的东西界面过于幼稚、内容也缺乏新意,结果在中移动的瞎指挥下,他显得有劲儿无处使,虽然至今仍然在播思通讯任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确保了衣食无忧,但与其当年的技术实力相比,他所获得的是多么可怜。

至今摩托罗拉仍然有人记得当年的宏亮,但他们谈论的大多数是他当年,现在他做的事情已经少人关注了。

除了宏亮之外,曾经在华为和百度工作过、并掌管过港湾的李一男屈居在了12580,我不知道他过得是否愉快?

还有加入了邓亚萍人民搜索的那群Googlers,你们认为真的玩得转?除非你是个会玩乒乓球的。

传媒业也一样

最后,不妨再举一个科技之外的例子,这个例子发生在传媒行业之中。

2009年底,由于国家形象宣传的需要,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试图打造几艘国内传媒业的航空母舰,巨额的资金投入让人想入非非,以为依靠着资金的高投入,能够产生几个既当喉舌、又有市场影响力的新报刊。

在财经圈内,最令人担心的是新华社新办的《财经国家周刊》。新华社对这份杂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试图把它办成一份影响力可以和当时最好的财经品牌、胡舒立掌管的《财经》相媲美的杂志。与财经国家周刊的高调相比,财经杂志却正在闹内乱,胡舒立甚至带着自己的团队出走,在有关部门的施压下,甚至差点儿因为获得不了刊号而安乐死。财经国家周刊也大力地开始挖胡舒立的墙角,试图把她的人挖走。与此同时,财经国家周刊还从各大主流财经媒体挖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一时风头无二。

但是不到两年后的现在,财经国家周刊又怎样呢?

经过高调的宣传之后,正式推出的财经国家周刊却是一本及其平庸的杂志,由于依靠新华社的品牌,广告还算可以,但它的内容却很少有精品出现,以至于在圈内已经逐渐将它淡忘了。政府的大量投入,换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不死不活的杂志。

反而是当初的胡舒立集团,由于坚持走市场化路线,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困境之后,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牢牢地把持着头把交椅。

财经国家周刊为什么失败?

答案同样是垄断的笼子里养不活自由的鸟。一位记者去了财经国家周刊,突然发现自己不会写稿子了。好的媒体需要好的记者支撑起来,但好的记者往往是理想主义者,决不允许有人修改客观事实,也绝不会为了预设立场而改变文章事实。但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们却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有了身份,这个身份就是:你必须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嘴巴只准向一边歪,不歪嘴就不上你的稿子。结果歪了嘴的记者们突然间发现自己写不出好稿子了。

当立场已经被垄断之后,还想做一流媒体,又怎么可能?

目前所有与官方联系紧密的媒体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只能在中国式的泥沼中爬行。只可惜了那些曾经自由的优秀记者们,如今即便发现垄断的笼子不舒服,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了。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