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从事制剂研发的学弟学妹们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1-26 15:12:05

  受“从零再来”老师的<致即将毕业的药学学弟学妹>和“奋斗10年”老师的<致:从事药品生产的弟妹们>两篇文章的启发,自己也尝试着将这几年的工作进行了一下小结。同前面两位前辈相比,我出道尚浅,谈不上什么经验,只能算是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吧,在高手们面前班门弄斧,仅供刚从事工作的学弟学妹们参考吧。由于自己是药剂专业的,一直从事相关的研发工作,所以将题目定为:致从事制剂研发的学弟学妹们。

  从学科发展来说,药剂学从最初的工业药剂学,扩充到了物理药剂学(物理药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药物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等等。因此对于从事制剂研究的人员来说,应当具备以下制剂理论吧。

  一、 必备的制剂理论

  首先,应当熟练掌握的是《药剂学》和《中药制剂学》两本教科书。有人会说,教科书上的东西太基础了太简单了,肯定是不能再熟悉了。其实不然,就是因为太简单了,我们常常忽视其发挥的作用。明明一个简单问题,其在教科书中也有所说明,但是如果没有意识到的话,往往会将问题复杂化。具体的例子一时没有想起来…….总之希望大家经常的温故而知新,多从字里行间中品味吧。

  其次,药剂学已经从最初的丸丹膏散历经常规制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制剂、发展到了第五代自调式智能给药系统。所以还需关注的两本书是《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当然还有生物制剂新技术之类的,本人没有接触过,就不再罗列),这两本书涉及到的制剂信息量比较多,可以很好的扩充知识面。

  再者,如果数学和物理化学功底比较好的话,建议多看看《物理药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前者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理论来解释制剂方面的问题吧,制剂学理论起源于物理化学吧。参加过近两届的中美药学论坛同行都能体会到,在国外的制剂过程中,对物理药学关注的非常多,而且做的也非常细,值得咱们好好的学习。另外,从事化药制剂的同行都熟悉,口服制剂基本上都要做生物等效性,所以,应当好好学习一下第二本书。

  有人说,会药剂的人饭做得也非常好,本人制剂做得一般,烧得小菜还是满不错得,呵呵(自我夸奖)。之所以这么说,有其道理,饭菜烧得好,油盐酱醋要搭配好,那么对于制剂中得油盐酱醋就是辅料了。因此,《药用辅料大全》(已有新版),和《药用辅料手册》两本书要像菜谱一样必备哦,并且要经常查看,不断更新搭配(方能改善口味)。需要说明得是,不要提起某种辅料就只想到是什么剂(填充剂、崩解剂啊),要多想想为什么能做此用途,这就要从其自身得性质来考虑了(如他的结构,分子量,取代度啊等等)。比如提起微粉硅胶,第一印象想到得是助流剂,其可以说是助流剂得经典代表了,其实,微粉硅胶在中药浸膏抗粘、抗湿得应用中也十分广泛的哦。

  还有,书籍毕竟是有一定的滞后期,要想了解最新的进展,就要多看期刊文献,专利文献,具体的网站就不罗嗦了,大家都很清楚,需要说明的是,在学校里看文献很便利,工作起来往往难以坚持,更多的时候根据需要才查阅文献。这里的建议是要坚持看外文文献(外文书籍也可以),哪怕一周看一篇也行啊。毕竟我们的制剂水平落后国外一大截,当然,这存在种种客观的原因(如整个工业水平,设备、辅料等等),但是,不要过多的抱怨,谦虚的学习吧,“师之长技以制夷”,总有一天咱们会赶美超日的。

  最后,要特别提醒的是,我们是从事的药品研发,不是纯粹的科研,要实实在在的拿出产品,所以药审中心的《技术指导原则》千万不可忽视,并要作为肘后备急要书。

  二.制剂技能

  前面说了一堆的理论,可谓“纸上谈兵”。做制剂的大忌就是一味的专注于上述理论,专注于文献,而袖手旁观(不动手操作)。药剂学是属于工科,是一门实践型的科学,实践、实践、再实践方能体会到药剂的乐趣。药剂简单说起来就是将原料和辅料一对付(混合),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在某一设备上制出来的产品。所以,下面要说的是试验方面的心得。

  首先,是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这些在大学里都接触过,做研究生或博士时又加以强化,因此,大家上手都很快,好多是一看就会。为了避免“眼高手低”,还是要少说多做,从固体制剂的混合、制粒、干燥、压片、装胶囊、包衣到液体制剂浓配、活性炭、粗滤、精滤、灌封、灭菌整个过程都要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比如说,有的人一小时只能灌封100支安剖,而有的仅需要一刻钟,为什么啊?

  “无他,维手熟尔。”试验的过程中还要多总结,不同的剂型各有差异,片剂胶囊颗粒是基本,做中药软胶囊滴丸也得掌握,对于中药来说,浸膏、半浸膏、全粉压片各有特色,醇提浸膏与水提浸膏各有千秋,所以要及时归纳总结。

  其次,是中试放大,学校里很少能接触到中试。在这里制剂就不能比作做饭了,不能认为简单的由小炒换成了大锅饭。对于做制剂研发的来说,在这方面要谦虚,在此面前“硕士毕业等于零”(没有读博,不敢评论博士)。一定要抛开以前的观念,虚心学习中试。我有幸接触过4个月的中试,最大的感触是从手工作坊进展到了小批量生产,打个比方是“人类从爬行进展到直立行走”。通过中试,才对设备有了感性的认识,才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什么是总混(槽型混合、V型混合、双锥混合立体混合等)、制粒(湿法、干法、摇摆、一步、喷雾制粒等),干燥(热循环、真空、微波),明白了什么是高效包衣锅(不需要一手拿喷枪一手拿吹风机的),才知道用18冲的压片机压一万片的成品率是很低的,才体会到中药有效成分的转移率也有很多猫腻的,不是那么简单控制的。单举一真空干燥的例子吧,用试验室的真空干燥时,一般来说将浸膏往蒸发皿里一放,就可以抽真空,有时可走开让其连续的抽,顶多溢出一点料粘在壁上,挂下来仍可以用;用真空干燥箱可就不同了,其大约有3、4平大小,师傅让我在抽的过程中不时的用探照灯盯着,不时的开关真空,就是这样,还是一眼没照顾到,跑料了,满烘箱都是浸膏,整整擦了一个下午,而且还没法用了。另外,中试过程中对设备有了亲密的接触,不妨在理论上学习一下有关设备的知识,学者按照说明书撰写设备操作SOP,熟悉一下制药工程方面的书籍。

  最后,是大生产相关知识,“奋斗10年”在其文中总结了不少。这一方面也是我所欠缺并一直渴望学习而没有机会学到的,所以在此不详细谈,之所以提出来,希望有机会接触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利用好机会学习。通过与大生产人员的接触,最大的感触就是脑子中有了“成本”这一概念。在我们做研究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往往是如何做出来,不惜使用最好的辅料,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是我想说得是,做出来之后,不要急着定处方,与生产的沟通一下,看看能否改用便宜的辅料。比如说,我在试验中习惯使用PVP做黏合剂,而且用起来也很顺手,有一次,车间反馈说,所制的颗粒在干燥过程中硬度不够,变成了粉末。原来车间多采用沸腾干燥,而实验室用烘箱干燥,最后换用廉价的淀粉浆一试,效果还不错,双方均接受。对此的体会是,我们研发人员的手边要有一本帐,那就是辅料的价格表,如果每一片节约一分钱,放大后节约成本非常客观,哪怕节约几厘,对车间来说都是好事情。因此,要多快好省的制备产品。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上面的都是小儿科,俺一看就会。那么下一步,我认为就是应该扩充知识面了

  三、制剂知识面的扩充

  首先,给我们提供原料的是合成、植化的人员,有必要多了解一下原料的理化性质等对我们的处方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一点是前面在制备过程中应当具备的,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是想加重一下印象。如《药物制剂化学》、《药物结构与制剂》、《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方面的书籍浏览一下,遇到问题有这方面的思路。体会比较深的是:要在处方筛选中认真的做影响因素试验,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结果,另外,多分析一下有关物质的破坏性试验结果,可以更好的了解原料的性质,对处方设计或许有一定的提示。还有,多查阅一下日本或FDA中的说明书,其中,大多都提到使用的辅料,要详细的分析。还是有很大的借鉴。

  其次,要学会常规的分析技术,溶出仪,HPLC要熟练使用。并能进行一定的方法学摸索,当然能够做完整的质量标准那就最好了。还有,体内分析,生物等效性对临床人员来说不如咱们制剂的熟悉,如果临床人员不愿做的话,要大胆的接过来做(当然是委托医院),从签订合同、到设计方案、到资料审查、甚至发补也不要怕,都会学到不少的东西。

  再者,要学会搭建技术平台。制剂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剂型也很杂,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的都精通,所以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一个方向,深入研究。比如,可以选择缓控释制剂,其包括的内容就不少了,骨架制剂(亲水、疏水、融蚀),膜控制剂,虽然国外技术已经很成熟,在国内来说,产业化这一方面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有关缓控释的书籍主要有两本吧《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是口服缓控释制剂),及《可注射用缓释制剂》(主要是注射缓控释制剂)。

  最后,做药的要熟悉药品法规,做医药研发的要熟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依法办事,不要抱有侥幸的心态,不要一味的打“擦边球”,如有精力,还要学习 FDA、欧盟的相关法规,毕竟咱们要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际市场上去的,人家做原料药的已经走在咱们前面了,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也提出“在化学药物制剂领域,争取有5个制剂产品取得美国或欧盟国家的上市资格,真正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咱们要迎头赶上啊。否则,退休的时候说自己是做制剂研发的会让人汗颜的。

  时间关系,就先写到这里,由于经验尚浅,一些例子可能不太合适,说了不少的废话,请多指正,以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

  如果上面所说的对你来说都小菜一碟的话,那么,你升级的机会到了,没有到的话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待人处事,自己敬业精神,自己的项目管理能力等等。一旦升职应当做什么呢,请高手来谈吧。

  当时发此贴的背景是:这段时间自己太浮躁了,一直沉不下心来,并且了解到周围不少同行们也处在浮躁中,所以,将以前的工作总结了一下,更多的是勉励自己吧,同时给刚参加工作的学弟学妹们一点个人的建议吧。

  今年的甚至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是医药行业“刮骨疗伤”的时期,也是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大家都知道, “洗牌”是行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家电、方便面、乳业等行业,无不经历过此阶段。目前的医药行业可谓数量庞大、鱼龙混杂。洗牌是必然趋势,“反商业贿赂”也好,“自查自纠”也罢,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道理都明白,只是摆在面前的时候,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时候,滋味非常的不好受。有工作经验的被打了一闷棍,刚出道的新手们陷入迷茫之中。仿制药一暂停,让不少同行们无所事事,也让众多同行处于了观望之中(个人观点),观望之余就是浮躁,我也是其中之一吧。

  浮躁之余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段话“现代社会只有国际一流的产品和技术,没有国内领先这一说法。没有任何理由与原因成为我们开发国际一流产品的障碍。我们研发人员一定要清楚,我们是国际社会研发队伍中平等的一分子,在现代信息时代,国际上任何的资源条件都是可用的,对所有的公司都是平等的,我们也可以做出一流的创新、技术和产品”。

  是啊,印度已经给我们做出了不小的榜样,很值得深思哦。当然,根据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就中国目前医药企业的普遍水平(个别企业除外)来看,我们首先要做的并不一定非得是一类新药不可,当前最需要做的是一批疗效和价格方面有中国特色的药品,而未必是最先进的产品。

  然而,目前许多研发人员(包括自己)的情况是,泛泛的谈,什么都能干,一旦认真起来,又什么都不行。其结果是我们的研发人员做了许多既无学术水平又无市场价值的工作。研发人员很容易做一种产品时间久了觉得闷,经常以为自己掌握了所做事情的精华,而希望做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好高骛远。据说有一人在鬼子那边做了一个片剂竟然能够博士毕业,而国内甭说博士,就是硕士也很难毕业吧。但这说明一个问题是:要往深里做。在我们觉得闷的时候,要多学学举一反三,要精益求精。

  总之,大家互相激励吧。希望刚从事研发的学弟学妹们坚定信心,贵在坚持,贵在学习。不要轻易的改行回家养猪、种饲料、饲料加工。


TAG: 制剂研发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