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打造自己的学术简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6-03 15:18:44

  常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带着简历,向我咨询出国深造事宜。然而,读了简历,觉得尚有改进余地。例如本科生申请出国攻读理工科博士,在简历上罗列了一堆无偿鲜血200毫升、参观敬老院、参加商业促销活动的事儿,而和科研相关的内容很少。再比如,走马观花似地参加了暑期实践,没有实质性的“产品”(如调查报告、小论文),没有“数字”(如接待了3000个游客、生产效率提高了10%),也没有带来实质的改变(如提出的建议影响了对方单位的决策)。还有的罗列了自己的几篇署名论文,唯恐别人不知道而注明是“SCI”,但读了简历后不知其究竟研究了什么东西、掌握了什么实验技能,也没看到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贴墙报的记录。

  “菜鸟”写简历的思路也许受了国内高校评奖学金标准的影响——评定奖学金时多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挂钩,于是都不加选择地凑上去,有一种“大不了别人不看,但至少不会遗漏”的心理。这种心理就像是高中生解答政治考试论述题,把看上去相关的都堆上去,让阅卷人自己去找“闪光点”。然而,出国读研究生和评奖学金不一样,出国简历和国内找工作的简历不一样,并不是做了什么就要把什么都写上去,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上下文”和对方看重的东西,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写相关的东西。

  根据http://gradschool.about.com的介绍,简历有2种。一种是resume,一般不超过2页;另一种是curriculum vitae,简称CV,更长,并伴随学术生涯不断增加长度。学术简历包括以下部件:

  ① 联系方式;② 教育背景;③ 荣誉和奖励;④ 教学经历;⑤ 研究经历;⑥ 相关的职业经历;⑦ 科研项目;⑧ 发表论文;

  ⑨ 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贴墙报的记录;⑩ 职业活动,如担任各类委员会的委员、被邀请开办讲座、担任审稿人、编辑等。同一个简历模板并不适合所有的申请者,就算对于同一个申请者,他在申请不同职位(以教学为主的职位、以研究为主的职位)时,也应有针对性地调整简历的内容和强调的东西。

  学术简历在申请出国读研、申请教职、今后升职和学术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学术简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自己长时期努力打造。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主页上,有篇富有启发性的文章“请每个同学用实际行动写好自己的推荐信”,其精髓思想为:“推荐信不应是抄来的,也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每个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出来的。其实每个同学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为自己写推荐信了,待到离开实验室时,推荐信也就基本上写完了。换言之,推荐信就是自己在实验室几年学习、工作和表现的真实写照。”而且,学术简历也是用实际行动“有意识地”设计打造的!

  国外很多教授都非常有“企图心”,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得到终身教职(tenure)的助理教授,做了什么事自己都有记录。例如给什么学术刊物审稿,审了多少篇;担任什么学术刊物的编辑,什么刊物的编委;组织过什么国际学术会议,当过什么分会场的主持人;给哪些学生当导师,给哪些学生当答辩委员会委员,学生做什么课题,毕业后去了哪里工作;发表过哪些论文,做过哪些学术报告;申请到什么项目,拿到多少科研经费;得过什么荣誉称号。例如,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化工教授Christopher W. Jones的网上简历(履历)长达40多页。我以前的美国博导也常提醒我留着审稿记录和编辑的感谢信,以备不时之需(担任国际刊物审稿人,是融入学术共同体的标志之一,也是够格申请EB1和EB2绿卡的依据之一)。

  这不是教大家不做科研而成天“编造”简历,也不是教大家“偏食”(即只做能写进简历的事情),而是说:要做一个有心人。花同样的力气做一件事情,有心和无心的效果完全不同。另外,要根据希望自己的简历是什么样子而用实际行动进行补缺补差。比如,有的催化研究者在催化剂表征的技能方面非常缺乏,基于对自身缺点的自我认识,应有计划地学习这方面的技能;有的研究者论文很多,就是没有在学术会议上做过报告,同样也要采取行动补缺补差。

  “自己希望自己的简历是什么样子”体现了一种理想,一种对自己的要求。“根据自己希望自己的简历是什么样子而用实际行动进行补缺补差”并非弄虚作假,而是一种经过自我评估后补缺补差的合理行为,这是一种设定目标然后去做、自我提高的方法。以我为例,目前在努力发展4个板块:① 教学和指导学生;② 科研(包括申请科研项目、具体的科研实验、撰写和发表论文、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贴墙报);

  ③ 学术服务(包括审稿、担任期刊编委、学术会议主持人);④ 社会服务(包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通俗文章、担任栏目主持人)。每取得一点进展,我都会在电脑里更新简历,这样,简历就像一张地图,我时刻知道已经走到了哪里,将要往哪里走,我把这称作“盘点”和“梳理”。

  需注意的是,自己希望自己的简历是什么样子,不代表和用人单位或者学术评价体系的“审美观”完全一致。中国和外国的“审美观”不完全一致,申请不同种类工作看重的东西不完全一致,在不同职业阶段看重的东西也不完全一致。比如国内很多单位评职称只看署名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非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基本不考虑。而且,即使你审了几百篇论文,都不算“工分”,也不能靠这个当上教授。因此,怎么做取决于自己的理念和智慧判断,选择权在你自己的手里。


TAG: 设计学术简历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284
  • 日志数: 18
  • 文件数: 11
  • 建立时间: 2010-08-27
  • 更新时间: 2012-08-1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