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2-06 15:31:39

  国内外文献对壳聚糖纳米粒的报道已经较多,试验中发现纳米粒的混悬液制备是可能的,但是将纳米粒从中分离出来却有一定难度,文献报道普遍使用超速离心法。但是离心后的壳聚糖纳米粒的产率以及后续干燥却在试验中难以实现,从而也设计到载药量的计算和制剂的应用形式问题。(,budbud)

  纳米粒的混悬液制备是可能的,但是将纳米粒从中分离出来却有一定难度。超速离心法文献报道很多,但却有很多弊端,比如离心后纳米粒沉淀不完全,离心过程中药物泄漏,离心后纳米粒粘连粒径增大等,因此多用于包封率测定,用于大生产是很不现实的。我觉得用于大生产的可行方法非冷冻干燥莫属,虽然不能实现纳米粒与游离药物的有效分离,但只要每批产品都采用可靠方法测定过包封率,将来产品说明书及标签上注明即可,也没有必要非得分离。(阿骋)

  我做过壳聚糖纳米粒,与Budbud颇有同感。我用的敷料是sigma的,确实可得到很漂亮的纳米粒。但壳聚糖纳米粒作为一般药物(化学药物)的载体,存在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生产的问题,因为其中纳米粒的浓度太低,即使进行TEM观察也得离心浓集后尚可,且存在离心不完全,离心得到的纳米粒再分散等问题。但作为基因药物的载体,因基因药物本身所需治疗量低,或许尚可。(,皮蛋)

  为化学药的载体也可以利用壳聚糖醋酸溶液荷正电的性质,只不过对于药物需要令其解离为阴离子形式存在,包封一定量还是有可能 的,国外文献有这种思路,我一直在尝试。分离不到, 我就索性用混悬液好了,做个药效比较,或是体内分布看看。(,budbud)

  如果化学药是阳离子呢?是不是将其溶解于酸性的壳聚糖溶液中,再加入聚磷酸盐来制备纳米粒,我没有做过,不只这样做出来和阴离子化学药做出来的纳米粒的性质是否会有大的不同。我想离子交联法制备纳米粒本身制备出的粒子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包合物”形式,而是靠正负电荷相互吸引,互相交联而成(是不是有点像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呢),只不过那个正电荷用的是链状的大分子壳聚糖,负电荷用的是小分子的化学药和聚磷酸根,因此这种揉杂而成的粒子一定不如其他方法制备的粒子稳定。如果按照“通过超速离心或凝胶色谱方法分离出纳米粒,洗去表面吸附的药物(超速离心法),再次分散到介质中超速离心法),所得纳米粒体系冷冻干燥得到固体纳米粒,取固体纳米粒测定载药量”。做下来,个体差异可能大的多,效果不会好。(,bianbenjamin)

  不管用什么方法测包封率,关键还是方法本身的可靠性以及纳米粒实际包封率的重现性。纳米粒包封率测定结果差异较大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水溶性药物纳米粒而言,离心法测定的包封率确实重现性差,我以前测过同一批样品同时离心,结果都差很多,令人郁闷。离心超滤法的结果重现性也不好。葡聚糖凝胶柱法还是较为可靠的,但耗时较长,如果在过凝胶柱的过程中载药纳米粒中的药物泄漏,测得包封率会偏低,偏低的大小要看泄漏的快慢和分离时间的长短。如果能搞定包封率,批间重现性好就很不容易了,载药量可以不考虑。(,阿骋)

  对于葡聚糖凝胶粒径大小造成保留时间差异的问题,查到过一篇文献也是这种结果,但没有解释原因。我是这样想的,可能是由于粒径大的凝胶颗粒溶胀后体积增大,在柱中堆砌不紧密,在相同流速条件下,游离药物在凝胶颗粒中的移动距离延长,从而保留时间延长。

  还有就是离子交联法这种方法的对于制备小分子药物壳聚糖纳米粒的可行性,我做了好长时间,难度还是很大的,主要是纳米粒对药物的有效包裹和结合,小分子药物不像蛋白和多肽类,分子量大、结构复杂、荷电,其与壳聚糖分子形成包裹,物理吸附以及静电吸引的作用都较强,因此制备出的载药纳米粒如皮蛋等前辈所讲存在浓度太低,包封率低,体系不稳定(易泄漏)的问题。(,budbud)

  用离子交联法制备纳米离子药物包合物与环糊精包合机理并不相似,这是由于壳聚糖本身的结构、性质所决定的。壳聚糖大分子链在溶液中的构象受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影响很大,而且与壳聚糖本身的脱乙酰度关系也很大(参见蒋挺大《壳聚糖》;徐**,武汉大学博士论文),理论上多价的酸根离子均可作为离子交联剂来制备纳米粒,如柠檬酸根、聚磷酸根等,文献报道中常用聚磷酸盐。因为是离子交联,强度低,可以用酶液降解消化(如溶菌酶、蛋白酶等)来测定药物结合率。(,arqiu)

  可以通过冻干得到纳米粒。我做过曲尼斯特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用TPP做交联剂,因为曲尼斯特是难溶于水的药物,易于溶于碱性水中,而壳聚糖溶于酸性溶液中,因此制备中收率很低,我做到大约180nm左右,通过将交联剂加入载药的壳聚糖溶液中,在磁力搅拌下加入,搅拌一定时间后,后有大量沉淀,经 0.22微米滤膜过滤,用马尔文粒度仪测定粒径和电位,再冻干就好了。用了蔗糖做保护剂。(,lifebaofygo)

  我感觉首先你做纳米粒的好坏是和你用的壳聚糖有关系的,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制备出来的纳米粒也不一样,包封率我用的是高速离心法,粒径很小的时候必须用很高的转速,否则上清液会浑浊;葡聚糖过柱的我还没有用过,我做的包封率在30%左右,但是前提根据你加入的壳聚糖和TTP的量,药物是不能加的太多的,国内的很多文献包封率达到90%,但是载药量只有10%左右,就是因为加入的药量太少了,所以还是综合考虑的好。(,风风雨雨2008)

  CS和TPP交联过程中,有的文献说要调PH值有的文献没有调,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CS和TPP最佳浓度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固定两者的质量比时,不同浓度的CS和TPP交联时得到的混悬液性状不同呢?

  答:混悬液的性状不同就对了,关键在cs和TPP的浓度,试想,取cs2g和TPP0.5g分别溶于1ml水中和10ml水中,cs:TTP都是 4:1,但浓度分别是cs2g/ml,TTP0.5g/ml和cs0.2g/ml,TTP0.05g/ml,这两组交联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有些文献探讨制备工艺时以质量比为指标,本人觉得不可取也,真正影响结果的是浓度。(,aiaidoctor)


TAG: 离子交联法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2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197
  • 日志数: 27
  • 文件数: 12
  • 建立时间: 2010-09-03
  • 更新时间: 2012-08-2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