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的故事两则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02 00:29:53

  有一个老问题,一个人的成功的高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每个人的回答有所不同,我的答案是两个字:“眼光”。。

  至于眼光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同人更有不同的解读。

===========================

  (故事一)

  大约在2000年多一点的时间左右的某天,我和一个同事有事经过华侨城片区里的一个著名小区,小区风景优美,楼房围湖而建,站在湖边,看到湖对面,有一排别墅。

  我和同事对着那一排别墅当时就讨论开了,谁会买这样的别墅呢?

  同事是个股票地产达人兼部门首富,他对这个盘多少有些了解,当时这里的别墅单价3万左右,一套别墅的总价是600万人民币起。我们俩当时就开始算帐了,当时的定期约5% ,那么,600万本金的年利息应该有30 万,一个月有两万五,一天的利息就是800多。

  一天800多,一个月两万五,租五星宾馆绰绰有余,长租说不定还能管饭。还不用考虑做卫生和维护之类的烦人事,更不用损失600万的本金。讨论来讨论去,觉得作为个体,去买600万的房子来住实在是太划不来了,我们实在是不理解是什么人会买会住。

  实在不理解,就让这个疑问留在那里吧。

 

  在五年后的某天,我才突然想明白这个问题。

  我不理解,有钱的同事也不理解,因为我和他都不是有钱人,我们的思维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对待金钱,穷人想的是花掉这笔钱是否划得来,花掉了是不是就吃亏了;而富人思维是花不掉这些钱才是吃亏了。

  穷人富人的财富可以有天地之别,但是穷人富人的寿命都是相近的。如果有了极其多的财富,仅仅在银行留下一堆数字有何意思?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花不掉才是划不来”,富人由鼓鼓的口袋造成直接的反应,穷人花了五年时间才想明白,而五年时间,这些别墅的价格,从600万起达到了2000万起。

   是否可以说,如果当时有这个眼光,可以价值1400万?

 

  (故事二)

  北环路的有几个立交桥,在几年时间分别进行了改造。但是改造的格局却让人看得很别扭,最典型的一个就是南坪快速向南转上北环的那一段路,几条路汇集到一条单行线并入北环,流量骤然集中,在刚建好时我就觉得以后必然是一个塞车点,三条路合成一条路并入北环,那还不堵成什么样子??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个地方天天堵车,排队的车龙长得令人却步。

  我在心里骂了那个设计者多少遍:猪脑猪脑猪脑猪脑猪脑猪脑。。直到三年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原来新洲路向北转北环的路口,居然也修改成类似这个样子,原来直接能上北环的,现在要被迫走很长的辅道和别的几条小路一起挤一个车道进北环。。。

  这时,我好象看到了一个景象:辅道挤的一塌糊涂,而主道的车流跑得飞快。。

  这个景象,非常熟悉。

  就象睛天里的的一声惊雷从左耳穿过右耳,我突然明白了。

  根本不是设计者猪脑,而是我眼光不够,不理解他的苦心。这种设计根本是刻意为之的。

  

  我们在听交通台评价深圳路面交通时,最常听到的是什么?“深南大道畅通/拥堵”、“北环大道畅通/拥堵”、“滨海大道畅通/拥堵”之类的话,全是主要干道;我们很少听到也很少关心某几条小辅道堵上了的消息。

  问题就在这里,交通报道是“抓大放小的”,那么我们对交通状况的评价也不会跑出这个路数,一定也是“抓大放小”,换句话说,只要几天主要干道不堵死,交通状况就算正常。 

  一个立交桥的设计考核指标,肯定也会把是否造成交通堵塞作为一个必考项。而车多路少的情况下,把车流堵在辅道上,让顺畅体现在主道上的做法,似乎成了一种设计者的优选。

  

  我看到了这种设计肯定会造成堵车,但是下一个层次的道理,却花了三年时间才想明白。。或者说,我和设计者在这一点上的眼光差距,要用三年的时间才能弥补。而其它类似的问题,还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

   对他人思维是否能及时准确的理解与判断,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了赢或输,赢多少或输多少。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