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有为刚愎自用的主观主义思想方法提出了批评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1-17 14:54:59

对康有为刚愎自用的主观主义思想方法提出了批评

清末在野的风云人物,非康梁莫属。他们因提倡维新变法登上历史舞台,一度触及权力核心,可惜“戊戌变法”昙花一现,他们的政治理想灰飞烟灭。流亡海外时,康梁关系出现裂隙,政治seo服务 主张、思想观念分歧越来越大。民国时期,康梁在张勋复辟问题上针锋相对,形同水火。梁启超那一代学者,具有封建士大夫和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他对康有为从未忘本,始终以弟子之礼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两点都在梁启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探讨康梁的道路分歧和师生情谊,折射出清末民初的三面翻 政治风云变化,康梁的命运归宿和历史困境令人深思。改良,还是革命?立宪,还是共和?回望百年历史,重温康梁的选择和路径,那个激烈动荡的时代,扑面而来。

由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梁启超基本上跟着康有为走,世人以康梁并称。除了1899年至1903年,梁启超google左侧排名因倡导革命与康有为有所不合外,大体上态度是一致的。1903年前后,梁启超一度有赞成“孙党”革命之说的倾向,经康有为严词教训,梁启超作了检讨,重新归依师门。梁启超放弃民主革命而君主立宪以后,师弟一唱一和,搭配得天衣无缝。武昌起义爆发,梁启超仍与康有为相呼应,要求中国采用英国的立宪政体。岂料革命形势已成,民主共和成为全国大势,虚君立宪之造粒机 说遂淹没在民主共和的潮流中。梁启超尽管曾向袁世凯兜售他的“虚君共和”理论,即保留清朝皇帝的名位,但使之“无否决之权,无永嘉海陆军之权”,但他很快就顺应时代潮流,抛弃了虚君立宪的主张,转变为积极的共和拥护者。

据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梁启超正式与康有为分手,在民国元年四五月间。清帝逊位前夕,康有为写给梁启超一封信,要求一起拯救清廷于虞渊。梁启超作答,坚定表示绝不再为“虚君共和”这个缘木求鱼的想法去与袁世凯、北方军人及各省督抚相周旋,更不屑与那些羊狠狼贪的清朝亲贵相合作。他劝康有为改变主张,如若美国留学不然,“趋舍异路,怆恨何言!”

梁启超选择民主共和,认为康有为虚君共和“不切时势”,代表了维新党一部分人士的意见。南北议和大局已成定势后,很多在国外的维新党人都主张公开拥中原钢管护共和,立即回国组织政党,在政治上占一份势力。这时候,梁启超是准备和袁世凯“推心握手”、“分劳戮力”,共图天下事的。当年戊戌变法,袁世凯是向荣禄告密者,如今却成为梁启超政治上的合作者,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如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 读台湾所珍藏梁启超未刊函稿》文中分析:“分化不仅表现于康梁之间,而且更广泛地表现澳洲留学 于昔日的维新、保皇党人之间,各派政治力量正在围绕着辛亥革命这一大主题重新组合,酝酿着新的角逐和斗争。”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就再也不肯对康有为百依百顺了。两人的分歧既源于政见不同,思想的矛盾,也有个性因素。

在梁启超看来,康有为为人做事过于武断:“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此外,他还对康有为刚愎自用的主观主义思想方法提出了批评。“既标一说,则一切与己说反对者,辄谷歌优化 思抹杀之”,“持己脑中所构造之事实以误真相”,可谓说中了康有为的要害。

康有为的强势与梁启超的平易,从作文到做人,均一以贯之。二人治学以及思想历程之不同,也约略可见。康氏自言:“吾学三十岁已成,此后不复有进,亦不必求进。”梁氏则“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google推广 他业,则又抛其前所治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而康之抱定宗旨、不再转移与梁之与时俱进、久领风骚,差别甚大。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4-2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50
  • 日志数: 10
  • 建立时间: 2010-11-05
  • 更新时间: 2010-12-0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