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帆教授——《检验检疫科学》创刊人、责任副主编;《理化检验-化学分册》40年编委;《离子选择电极/化学传感器》原编委;《分析化学》审稿人(1980年-1990年)。 周教授1963年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毕业,在核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27年,又在检验检疫系统工作23年。曾发表文章100篇以上。 学术专长: 1)离子交换分离的研究与应用; 2)样品前处理中的分离富集; 3)有害重金属与稀土元素光谱分析; 4)化学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 5)铀钍放射性元素的分析。 6)离子交换法制备商品化高纯物质..................

莫言语录与地沟油分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0-08 15:16:38/ 个人分类:日志

  知名作家莫言和王安忆是令人仰视的人物,他们的作品看过多篇,莫言多次获文学大奖。王安忆贵为十年上海作协主席。最近看到他们的一些话,就写了此篇博客。

  一、在2011年9月12日出版的2011年34期《中国新闻周刊》第22页《速读》上,莫言有如下一段话及评论:

  “作品的影响力要靠读者来发现。有些作品名声很大,但它确实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不能靠名声来判断价值,还有比名声更有价值的东西。”

  评论:作家莫言表示成名不是最高追求。

  以下是我的博文:

  现在有关单位(包括质监总局)正在攻克地沟油分析方法研究。去年,上海检验检疫局食检中心方晓明研究员(《有害物质分析——仪器及应用》第一主编)向上海检验检疫局申请立项研究地沟油的分析等有关研究,多次来电征求我的意见,包括立项的必要性及项目名称,我当即表示,“选题很好......”,后为上海检验检疫局科研立项。看来,小方有预见性!现正在努力研究中。方晓明研究员的“地沟油分析研究”,有实用价值。如果与地沟油国内外文献(极少)相比,可能会有创新价值。实用价值+创新价值,我想可能就是莫言所讲的“比名声更有价值的东西。”顺便说,大家都知道“食品安全”、“地沟油”以及“民生”,甚至“社会责任”,有多少人主动想到研究地沟油分析?

  、在同上《中国新闻周刊》第64页《文学》上,作家王安忆有如下一段话:

  “写作是自然的事。不想写就不要强迫自己。我没有写不出来的恐惧,倒有写不好的恐惧。”

  以下是我的博文(半抄袭):

  写博客是我退休后近年自己想做的事,不想写就不强迫自己写。我没有写不出来的恐惧,因为经常看报及到北京朝阳图书馆借期刊,其中不少文章给我启发,博客常由此启发而来。我的博客通常仅数百字,不像王安忆、莫言写小说常在数万字或数十万字。我也确有写不好的恐惧,怕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用词不当、考虑不周等。还请网友多多批评指正,批评使人进步。

  、在同上第64页,作家王安忆接着说:

  “我也没别的爱好,阅读还是一个乐趣。又说:我想如果好好读,最起码能成为一个好的读者,也许能成为一个好的编辑。”

  以下是我的博文(半抄袭):

  我也没有别的爱好,看报和看杂志是我主要的兴趣。我曾是一名《检验检疫科学》杂志编辑,但仅是一个“良”的编辑,达不到“优”。至于一个好的读者,我也只能够“良”,因为我的阅读面不够宽,报纸及杂志看的多,但大量的文字作品很少看。据说,文学作品有很深的道理。所以自评:读者“良”、编辑“良”。


TAG: 分析地沟油

时间机器 引用 删除 firefox   /   2011-10-09 01:22:13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周老师,您已经把应用做得很好,而且得到了很好的结果,而且被世人验证了。那您还能不能再总结一些方法论的东西,来指导年轻人的工作。看了您很多篇文字,总觉得您总结得还不能被人很好理解和掌握。

      比如您说,要常看外文文献;您又说,要注重手上功夫,要有1/2以上的时间在实验室;您还说,要坚持写作发表文献。

      但是这些都是一些基本功啊,即使照着做,还是不见得能做成啊。这些是基础,但应该不是关键。

     关键是什么呢?您拿到一个题目,到底是怎么开始想的?比如您觉得能成功的概率有多大?不成功的话大概会花多少您的时间?这些探索的时间值得么?怎么评价其是否值得?从众多想法里,您是怎么挑出实验方案的?哪个更靠谱?

     设计方案时,您的预期是什么?怎么样您对自己做出的结果就有把握了(里面有那些关键的检查点)?

     您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自己做,指导别人做,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就是别人怎么样才能不做歪了)

     等等吧......

     事实上,对大家更有用的,也许是过程。而您经历了很多个成功的(还有些可能是不成功的)过程,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您能慷慨地把这些规律提炼出来,传播给我们这些嗷嗷待哺的众生么?

     期待您的总结,您的佳作.....
时间机器 引用 删除 firefox   /   2011-10-09 01:03:57
中国还只能靠自己!

如果不团结,就更麻烦了......
时间机器 引用 删除 firefox   /   2011-10-09 01:01:41
事实上,说科学无国界的那些华裔都是骗人的(他们八成已经加入外国籍)。

帝国主义列强,在高端、前沿的领域一直对中国实行技术和工艺上的封锁。
时间机器 引用 删除 firefox   /   2011-10-09 00:58:02
受教!思路很清楚,结构很严谨!

以下是我看了周老师的文章,忍不住想说几句:

       您是从结果(比如读者的评价、分析方法是否被更多人使用)来判断小说或学术成果是否有价值的。这有点像“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论点。不过近年来,这种“猫论”被很多人质疑,以马上可以见到的结果来评判,前沿科学、基础科学研究似乎没有价值。所以,中国的企业家都不重视前沿科学/基础科学研究——因为不能马上赚钱。但是,在基础科学领域里的研究,很可能决定着未来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企业家们不重视这种研究,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未来的十年,是否还可以有机会继续创造财富。

      所以我觉得,中国不能让企业家在十年之久或更长的时间里放心,是造成企业家不能加大投入在基础科研上的重要原因。因为企业家不重视、不投入,所以基础研究就越来越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且不持续跟进,马上就会过时。

      事实上,在中国做基础科研的老师很辛苦。我一直很不解,到底是一种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们搞科研——他们的研究在中国是很难转化成生产力的(哪怕他们等上十年都不可能);而他们的国外同行、不管起步早晚,都是有可能的(外企很看重这些)。这跟他们本人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再有本事的院士也不可能把公司和生产搞得很好,这真的不是学者的事情。如果学者天天去琢磨企业怎么开,他就不可能持续再做出技术的创新了。天底下像乔布斯那样的人实在是太凤毛麟角。所以,想了一圈后,我们不得不敬佩那些搞基础科研的老师们——他们是先烈啊,明知转化不了还去搞,是因为他们总希望靠着自己的辛苦,终有一天会改变。

      中国的企业(包括分析仪器公司),任何一家都不可能投资于未来——他们对未来不放心——所以他们不会投资那些1-5年内见不到应用成果的(最多也就等5年吧,5年不挣钱或看不到马上挣钱的可能,这个项目一定就死翘翘了!)。而如果企业自己不投资不花精力不配备团队,科学家再好的原创性、基础科研的成果,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所谓术业有专攻,国家各部委等拨钱的单位,也不可能做到)。有潜力做到转化的,事实上只有企业也只能靠企业。

     但是目前,企业不愿意啊,要生存啊,等10年——可能么?

     扯了这么远,其实才表达了我第一个要表达的意思。即在中国选择做基础科研的老师,是先烈,值得敬佩。他们的成就感究竟是什么?其实他们也需要被人理解,甚至同情。很多人的智力水平是极高的。

     在中国搞应用研究,而且做出来了,有了结果的验证和评价,是目前被事实证明可以成功的道路。

     有人说搞研究的有些是骗子。但同样,在应用领域可以验证其是不是骗钱,东西做出来做不出来是看得出来的;悲哀的是,在中国的基础科研领域,连验证都做不到,只能依靠国外建立的评价标准——SCI引用因子。

     在非常非常尊重周老师的前提下,周老师,您是否可以发动一些高水平的做基础科研的老师们,来做一丁点儿应用研究??他们很多人的水平还是很高滴,就是似乎没时间。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4-2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9713
  • 日志数: 357
  • 文件数: 1
  • 建立时间: 2011-01-25
  • 更新时间: 2023-01-1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