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培养研究生的点滴体会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18 09:59:22/ 个人分类:研究生 三点建议

  从2001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到现在,我组里已经毕业了7名硕士生和3名博士生,还帮助外校培养了几名研究生;目前组里有5名博士生和1名硕士生在读。从开始带学生以来,我一直努力在录取、选题、研究过程的指导等多个环节积累经验,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希望能找到提高学生水准的有效途径。

  虽然因学科等多种差异,每个实验室都会有自己的培养理念和方式,但一些培养内容是具有共性的。首先是科研能力的培训,这是对偏于基础的理工科学生而言,对于应用性学科如临床医生、工程师和文科学生即使有所不同,但应该有与之类似的培训。其次还有科研规范的培训,教育学生避免造假和抄袭,以至于将来象某些文凭和经历造假的人一样不可收拾。科研能力和科研规范的培训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在硕士阶段的培训完成得不够好,博士阶段就要费很大的力气补课,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并扭转不良习惯。有的大学特别是名校在本科阶段就有比较扎实的培训,这样学生在读研究生时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课题上。对此研究生导师偏爱名校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此外,还有对于做人和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一些人认为导师只要做好上述科研方面的培训就够了。我虽然同意主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培训,但也认为对有志于科研的年轻人,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道德和价值观的正面影响。至于学生接受的程度倒不必期望太高,毕竟到了研究生这样的年纪,价值取向已大体定型,很难按老师的愿望做彻底调整,能够产生一些影响也就不错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与其下决心改造和重塑学生,不如按照我以前博文所说的,挑一个尽量与自己“匹配”的学生。所谓匹配是指对方是否有自己所最看重的东西。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我看重的是一名学生有志于科研并能从中发现乐趣,即使一时考试成绩不够出色,但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逐步提高。我以前组里有过一个清华本科毕业的职工,工作能力不输于硕士生,我也想过让他读研,但他在我组里工作一年后以身体不好为由辞职了。这样的人虽然能力强,但并不能与我匹配。

  研究生培养虽有上述主要的培养内容,但课题组的规模往往会影响其采用的培养方式。二三十人或更多人的大型组,导师无暇照顾到每个学生,因此以学生自学和老带新的方式为主,也有二导帮助带(甚至听说过有三导)。几个人的小型组,导师照顾较多,有时还能采取盯人战术。我的课题组是十来个人的规模,培养方式既有规模因素的影响,也打上了我个人偏好的烙印。选题和把握课题的进展则由我负责,而具体的实验操作会让我的助手帮助指导。

  在选题时我希望既要满足完成基金资助课题的需要,同时也能照顾到学生自己的兴趣。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只听到学生不想做什么,基本没有听到过他们说对什么有兴趣想做什么,这是让我比较遗憾的一点。早年我主要根据学生的教育背景选题,学生如果没有意见就这样开始了。后来发现这样做没有考虑能力的差异,于是我这两年在开始阶段加入一项能力评估,就是让学生做个目标明确的小题目,通过他的表现评估其科研能力。能力较强者的选题可以难些。如果不做初评估,贸然选了较难的题目,而不幸承担者的能力较弱,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被迫换题。

  在研究过程的培训方面,因为我们是实验性为主的学科,所以特别强调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与总结,对数据的仔细收集和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小心诠释。我反复向学生强调,虽然日常工作看起来是以做实验为主,但这绝不意味着只动手不动脑。只有把思考贯穿始终,才能做好实验。例如对一个做合成化学反应的人而言,做实验前后应该思考许多问题:是否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反应(这类底物或官能团能否进行这类反应,有无干扰基团存在)?反应的条件是否适当(温度、浓度、加样顺序等)?反应不顺利(包括不反应、反应不完、产物杂但有预期产物或无预期产物等)原因是什么?是能够反应但因操作不好而失败(例如无水无氧的条件没有控制好),还是没有达到反应活化能的要求或反应过于剧烈(底物的结构因素和实验条件等),或者缺乏启动反应的关键因素(例如某些看似需要无水操作的反应需要加入少量的水才能进行)?再次开始做反应之前,要基于对上次实验结果的充分认识,提出能够改善反应结果的假设,设计实验条件加以实施和验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性地研究,稳扎稳打地解决问题。

  有的学生实验结果不好,我在组会上仔细询问实验现象,希望帮助他分析可能的原因,但他却经常表现出迷茫无助的样子。如果我批评他不认真,他又很委屈地说我一天在实验室干12个小时。其实即使一天在实验室泡12个小时,如果脑子很少开动,那么问题照样难以解决。如果增加动脑的时间,能用8-10个小时能做出原来12个小时做不出的事情,省下的时间放松一下还有利于健康。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对不成功的反应,所有条件都不变又做一次,理由是上次操作可能有问题,这是虽然我会叮嘱他今后操作要更仔细,但情况还算正常。下次又是重复同一个反应,这次的理由则是再确认一下结果,就让我难以接受了。

  现实中常见的情况是学生会接受批评,有的还会把自我批评挂在嘴边,但下次情况却无明显改观,犯过的类似错误会再犯一遍。对此我也在考虑,究竟是他们嘴上接受而心里抵触,或者似懂非懂而又碍于面子不愿意再问清楚,还是思维僵化缺乏触类旁通的能力?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不过我倒是希望,如有似懂非懂而又好面子者大可以私下再来问我,我保证他不会因此挨批。如有思维过于僵化者,光靠我的几次指点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还要自己有意识地增加思维方面的练习。如果真有口是心非者,我也没有好办法能够改变,只好随他去了。

  其实我希望学生能把他们对我采取教育手段的看法反馈给我,这也有利于我更好地总结经验。当然学生很难主动找老师谈这些问题,我得主动和他们多交流交流。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红外光谱


TAG: 点滴体会培养研究生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