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放松梦想:像猫一样在阳光下睡着。

科研应给公众说“不”的底气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11 12:08:59

  周游

  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了甘肃陇西中药加工的黑幕,发现当地药农竟用硫磺熏制药材。虽然达到防虫增色的目的,却让黄芪、党参、当归这些救命药变成了毒药。

  中药材领域的硫磺之害由来已久。到网上简单一搜索就会出现大量此类新闻,《广州药材熏洒硫磺粉泛滥二氧化硫含量超高》《药材熏洒硫磺粉泛滥检测中二氧化硫含量超高》《重庆中药材市场的药材被黑心商家用硫磺熏过》……最后一则新闻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2008年。

  其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就规定硫磺熏制药材非法,并在2010年修改的药典里列出了检测药材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具体方法,但相关部门却没有给出相应的二氧化硫含量标准。这就使执法者根本无法判断药材的含硫量是否已经超标,以及超标了多少。

  常识告诉我们硫磺熏蒸中药材似有不妥,有关部门也为此作了禁止的规定,但含量究竟限制到多少合适却没有相应的标准。没有标准,公众就缺乏说 “不”的底气。而标准的制定是要建立在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的。中药硫磺熏蒸法并非传统工艺,而是起源于20世纪初,这在当时也算是“科技创新”了。但熏蒸对于药材药理作用的影响到底几何,一百年过去了,笔者搜到多篇国内学者发表的论文,仍然在断言“目前该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见”。

  标准的缺失一定意义上因为相关研究的不足,缺乏科学的研究数据,我们对硫磺熏蒸药材危害的判断就只会停留在感官层面。停留在感官上的判断,要么是视而不见,拿老百姓的健康做实验,等问题出来了,再去立法、订标准限制和杜绝。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极度恐慌,公众在知道某一产品长期存在安全隐患时,突然对其品质完全丧失信心。

  瘦肉精在刚刚引入国内时,就有学者发现食用瘦肉精的猪有可能无法直立行走,但主持该研究的某学者考虑的却是“如果在论文中介绍了‘瘦肉精’的副作用,我们的论文发不了”。而当时国内50多篇有关瘦肉精的论文也无一提到其负作用,直至“双汇事件”公之于众,不仅企业因此造成了一百多亿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整个行业出现全面的“诚信危机”。

  提高产量、成色、蛋白质含量、瘦肉率……科技进步在各方面促进着生产的发展,体现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强大能量。但科技产品的副作用,却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在逐步显现出来,而这些危害的显现常常是以牺牲公众健康作为代价。

  科学研究不仅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还更应该是公众利益的保护伞。因此,我们科研的导向不仅要促进“有为”,还更要重视“无为”。证明“不可为”的科研虽然表面是消极的,但对于公众利益却是积极的。有了更多对新科技产品负面影响的研究,才能提前在实验室发现新科技产品的危害,让更多科研人员多一分“临事而惧”的谨慎,也让公众在面对有可能危害其健康的产品有更多的说“不”的底气。


TAG: 科研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