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古今文化结合得最完美的城市

争夺科研经费: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24 15:13:23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科研经费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无形的“工具”,能够为科研人员实现其研究思想提供便利条件。没有它,科研工作将寸步难行。诸位同仁也许有过科研经费“零”到款的年度,可能已经深深地体会到钱的重要性。即便有好的想法,想做实验来证实,但因没经费而犯愁。由此可见,获得经费资助是何等的重要。

  在申请经费的博弈中,大家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失败,这种痛苦打击可能已经伤害了不少具有献身科学事业的人的自尊心,让人觉得仿佛“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年一度科研经费的争夺,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人“屡战屡败”,而有人则“每战必胜”。在这场战争中,其结果每年都一样,那就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旦申请结果公布后,获资助者自然高兴,也不枉一年的精心准备;然而,未得到资助者则沮丧之极,一番心血付之东流。在递交申请书之初,每个人均寄以厚望,心中不知做过多少祷告,但愿万事如意。然而,一旦结果适得其反,“失败者”不禁要问自己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难道评议人没有认真阅读申请书?是什么样的评议人评审自己的申请书?难道自己提炼的科学问题不妥?研究思路和方案缺乏新意?可行性不可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不了?抑或是自己的背景知识积累不够?等等。

  其实,胜利者有胜利者的“优势”,而失败者则有其“弱势”。所谓的“优势”,即是科研实力强,当然这其中也有“人缘”优势,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中国这个人情大国里。有“人缘”优势的申请者可能早就知道是谁评议其申请书,是否已有机会入围专家评议会,是否已获资助,资助多少钱。正如施一公老师在其最近一篇博文中所透露的秘密,头一天他被通知参加某些项目的专家评议会,奇怪的是第二天这些项目申请人就给他打招呼,在开会前抢先表达“希望关照”的意愿。好在施老师是一个为人诚实的人,是一个对得起良心的人。然而,并不是每个专家都像施老师那样。中国需要多一些像施老师这样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品质高尚的学者!要得到好“人缘”,只凭一面之交或普通相识是不行的,还需要深入交往和交流。现在也提倡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所谓的“弱势”,恐怕是大多数年轻学者的“专利”,他们的“待成熟”和 “欠人缘”为“失败”买单。这些人可能是最需要经费的一族,指望以此经费为其科研工作“启动”,为来日方长的学术生涯开道。如果年轻人是“海归”一派,运气可能会好些;倘若他们属于“土生土长”的博士或博士后,则命运就任凭他人“掌控”,也不难理解有人连续6年递交了项目申请书而竟然一次都未获资助的现象。尽管国家和地方有关基金组织在逐年增加资金,但由于“僧多粥少”,成功地获得资助的年轻人毕竟有限。

  中国有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屡战屡败并不可怕,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希望,我们也不能就此放弃。李幼斌在《亮剑》中诠释了一个道理,也是一种被称之为 “亮剑”的精神。其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研经费争夺战中,也需要有这种“亮剑”的精神,方能实现由“屡战屡败”到“战之则胜”的转变。成功从来都属于不轻言放弃的人。因此,我敬佩那些“屡战屡败”的申请者,更敬佩那些不轻言放弃的申请者,因为他们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你如真有创新性显著的科研想法,不妨与有关基金组织的负责人沟通,说不定你的想法能够列入来年的基金申请课题指南,那将大大地有利于你在来年的科研经费申请大战中占得先机,从而成为胜利者。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红外光谱


TAG: 科研经费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