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全科医生队伍 根子还在体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07 13:32:17

作者:李瑶 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1-7-1 0:17:19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出了一项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会议还提出了未来的目标: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而且,对全科医生还提出了“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要求。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政府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不过,短时间内依然难有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过硬的健康“守门人”。

首先是缺人。事实上,全科医生在国内算不上一个新概念。

自从1997年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决策之后,国内医学院纷纷响应,迄今为止已有十几所医学院开设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然而,实际收效并不理想。

由于就业的阻碍,全科专业十几年来发展缓慢,前述开设全科医学的学校多数为3年期的专科学制,且很少有学院将其设为独立学科。学生毕业后,“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基层留不住,城市医院留不下,所以多数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要么继续考临床等学科的研究生深造,要么就是选择非对口专业就业,真正去基层社区的寥寥无几。据厦门媒体报道,整个厦门市惟一取得全科医学高级职称、在岗且从事社区工作的全科医师,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师,只有一名。

一叶知秋,相对发达的厦门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不发达地区?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就有近10万人的缺口,更别提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匮乏的农村。

其次是质量。全科医生在美国又称为家庭医生,美国家庭医疗学会(AASP)对家庭医生定义的描述是“具有资格向家庭的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无论其性别、年龄或者健康问题,无论其类型是生物医学的、行为的或者社会的”,并认为全科医生可“作为所有健康相关事务的组织者,包括适当地利用顾问医生、卫生服务以及社区资源”。

根据新医改相关政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及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等六位一体的服务,与此对应的全科医生需要进行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及适宜的会诊/转诊;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与转诊;社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社区慢性病人的系统管理;根据需要提供家庭病床及其他家庭服务等等。试问,一年内突击培训上岗的医生真的可以承担起社区医生的责任吗?事实上,目前的全科医生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教育滞后等问题一直被诟病,后续人才储备依然匮乏。

还有一点,人来了能留得住吗?医改进行得热热闹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层医疗机构的各项建设。但是,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可罗雀与大型综合医院的人满为患却依然存在鲜明的反差。

这一方面是因为缺人,缺乏能把人才留下来的机制,导致社区卫生机构能提供的服务有限,服务水平不高,病人倾向于去综合医院就诊。

虽然国家几次三番要解决基层医生待遇问题,但是收入低、学术地位低、发展受限等依然是现实。

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的扭曲,导致医院各自为营、抢夺病人资源,社区医院与大医院转诊、分诊的协作机制并不顺畅。

改革的很多症结纠结到底,都只能用“体制问题”来回答。作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配套的全科医生制度,依然需要解决“体制问题”,比如社区医生与城市医生收入差别很大、国民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户籍附加值不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等。那么,谁来解决最关键的“体制问题”?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4-2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783
  • 日志数: 54
  • 建立时间: 2011-09-04
  • 更新时间: 2011-09-1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