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技术是核心动力 对待生物医药发展契机需冷静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16 22:28:39

作者:医药经济报 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1-9-15 16:52:40
生物医药不是全民问题,用不着制造轰动的社会效应。生物医药的关键在于技术,技术是少数科研精英能办的事。科研精英们需要在研究室里宁静地推理,在临床上悄悄地论证。将眼光再放开些,需要的是大学培养更多的生物技术研究人才,需要的是引进国际上顶尖的专家和导师。

伴随生物医药技术热在全球兴起,中国政府近年来对此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加上资本市场的大力追捧,国内生物医药技术正在开启未来的美好蓝图。但冷静下来想一想,国内生物医药技术在研发和政策扶持方面应当防止出现本末倒置的局面。

在研发方面,谨防舍本而逐末。用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以及细胞分子的结构变化,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研究制造医药,是中华民族先人数千年来使用药物、方法来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基本逻辑,当前,被西方医学理论概括为生物技术医药。

和中医原理相比较,西方医学在药物认识上更注重靶向而轻全局。在生物技术医药概念中,提出了“用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结合工程学”等原理和手段是西医认识上的一个进步。这种进步并不是说西方医学在认识上有什么创举,而是其能够突破既往认识的狭隘,进入到中国传统医学整体观的认识轨道。就像当代最伟大宇宙学家之一的霍金所阐述的“宇宙来源于无”进入到老子的“有生于无”的认识轨道一样。

然而,在研究实践中,西方医学却又往往回到化学药物靶向理论的老路,基因说、蛋白说、单克隆抗体等点对点靶向治疗理论,将研究拖入到无穷无尽浩如烟海的筛选之中,从一个又一个的否定中去寻求肯定,从一山又一山约定俗成的技术路径中探索新知,耗费的时间和财力以十年和十亿美金计,得出的结论回到临床现实换来的却往往是失望。于是,生物技术被打上了“高投资、高风险、大周期”的烙印,蒙上了难而又难、玄之又玄的神秘外衣。

其实,现代生物技术研发路径正在与中华传统医学理论和哲学殊途同归。疫苗的成功应该给生物技术研究以启示,这种“以毒攻毒”哲学原理的来源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结晶。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濡养于斯的中国生物技术研究者,如果忽视传统医学文化和哲学智慧的指引,死追西方生物技术走出来的研究路径,沉溺于点对点无穷无尽的筛选,很可能是舍本逐末、骑马找马、弃己之长而纳人之短;如果能够以当代先进生物技术为手段,尝试着从中国传统医学哲理中寻求启发,用结果说话,开创具中国特色的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之路径,或可能摆脱依赖大投资、听命于运气的老路,而走出一条生物医药技术的捷径来。

而在政策扶持方面,应该避免重末而轻本。近年来,中国生物技术医药行业逐渐形成了“三多一少”现象:生物医药技术企业数量多、生物技术医药研发机构多、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和产业基地更多;但真正有扶持价值的研究项目却很少、很难找。

有国家上百亿的创新基金支持,有地方政府对生物技术的重视,众多制药企业纷纷向生物技术产业靠拢。从数量上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足以提振领先世界的信心,但是,真正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屈指可数,有可能在未来提供突破性治疗药物的恐怕更是寥寥无几。从临床研究申请信息来看,除了仿制还是仿制,真正的自主创新数量很少,而在治疗上又有突破性可能的就更是凤毛麟角。

有国家战略上的重视,就有地方政府对政绩上的追求;有企业敢于顶上生物技术医药的帽子,就有政府建设生物技术产业园的依据。于是,大片大片的生物技术产业园在全国东南西北如驿路梨花,虽不能连点成面,但足可以成为高速公路两旁随处可见的风景。

生物技术医药的发展一定是Nature/pyramid/Index.html">金字塔型:少数的成功者下面,要有众多的奠基者。换句话说,从事生物技术医药的企业越多、科研机构越多、产业园越多,就应该能够推动成就更多的生物技术医药的明珠。问题是,这些奠基者是真的奠基者还是伪奠基者?企业是否在生物医药方面有所铺垫?研发机构是否在生物领域在做着靠谱的研究?相应的,政府的所谓支持是否真正用在了生物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方面?如果大家都在打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幌子,成为招揽资金、招揽政策支持的推手,生物技术医药可能就会成为一阵跳着火焰的风,烧过刮过就剩不下什么了。

多年来,生物技术给人期望的同时,能满足治疗期望的还是少之又少。那些已经上市的产品中,有一些在效果和副作用方面还有争议;即使是被纷纷仿制的一些品种中,有的也是“皇帝的新衣”。在研的概念中,哪些是真正值得培育的种子呢?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对生物医药支持方面,该用怎样的标准、怎样的评价机构,去甄别去扶持那些真正该培育的种子?准目标的甄别,远比豪华的园区和巨额的资金数目来得实在。

生物医药不是全民问题,用不着制造轰动的社会效应。生物医药的关键在于技术,技术是少数科研精英能办的事。科研精英们需要在研究室里宁静地推理,在临床上悄悄地论证。将眼光再放开些,需要的是大学培养更多的生物技术研究人才,需要的是引进国际上顶尖的专家和导师。生物技术的扶持政策不在人和项目筛选上着力,而热衷于生物医药园建设、含糊于企业上报的项目概念,就可能是将生物医药的支持政策和资金当成了妖魔鬼怪垂涎的唐僧肉。放在全球生物技术医药的角逐中来看,对于本来就缺乏研究资金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来说,支持政策在执行中走偏,不仅是重末而轻本的问题,还是自欺欺人。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783
  • 日志数: 54
  • 建立时间: 2011-09-04
  • 更新时间: 2011-09-1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