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一些问题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2-21 14:02:18

  第一,主动性。这是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现在学生的主动性实在太差了。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一个小组,我一个月故意没有主动给他们联系,竟然他们一直静悄悄。他们和老师主动联系太欠缺,是害羞,不自信,还是太忙?原因有待探究。

    第二,功利性。 参与项目功利化思想太严重。根据我的了解,他们绝大多数都不是为了科研,看重的是名声、加分、保研。功利性也许没有错,但是,总是让人感觉他们有点投机。也感觉科学又一次被侮辱了。

    第三,没想法。 四 个小组,有主动找我的,也有我主动组建的。起初,我想让他们畅所欲言,看看他们有什么思路和想法。我一直非常耐心的等待、聆听。结果非常失望,整体上看, 思维比较僵化,多流于表面化,甚至表面化的东西都提不出来,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见解。最后,我只有自以为是地给他们各自分配了我多年来积累的想法。四个想法 依次是:(1)为发展绿色城市,用遥感的方法评估北京市楼顶面积,分析潜在城市绿化面积;(2)北京市沙尘暴与植被覆盖动态耦合关系;(3)城市遗址公园 的水土流失调查和保护;(4)面向气候变化的流域土壤碳与河流碳耦合研究。

    第四,理想化。这 个是一个现实问题,不是一个不好的问题。他们对科学和技术基本上混淆。选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想干一个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实用性的命题。 这也没有错,但是令人沮丧的是,他们找不出来这样的命题。我给他们建议的命题,他们感觉这些都没有多少实用性。他们认为这影响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 觉得他们没有错。可是,我的确不是做技术的,这个问题需要我反思。

    第五,基础知识。他们普遍感觉基础只是欠 缺。有这种感觉是好事,但是,令人不可理解的是他们并不愿意花时间去读论文。说真的,我感觉某个问题,只需要阅读30篇论文,基本的观点、方法都能知道个 大概,如果阅读100篇文献,那么就可以知道的非常熟悉。我给他们都指导了相应的参考文献,也分类重点和非重点文献。1个多月过去了,他们基本上阅读为 零。今天我问了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阅读了多少篇文献,她算是最刻苦的,她说她已经读了3篇中文文献。我晕呀。我感觉对于地理学、水土保持学领域的研究,从 训练本科生基本素养来说,并不需要多少高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只需要翻阅教科书,弄清基本概念,然后大量阅读论文,整理好思路,就基本上可以明白如何进行某 项研究了。当然,在科研的过程中还需要不停的学习。对于大多数硕士生,都是如此吧。

    第五,灵气何在? 我们学校只是二流的重点大学,本科生素养肯定不能与一流牛校相比,但也不会是特别差。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激情,看不到想象力,看不到活跃的思维,喷薄欲 出的才华。只有沉默,消极,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我拔苗助长了?还是我方法不对。根据圣人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或许,保持沉默是最明智的选 择。但,我总是很想能点燃几个等待绽放的头脑,尽早地接触到科学研究。

    递交项目的时间慢慢迫近,我指导了4个科研小组,蔚为壮观,如果全部铩羽而归,我收获的只有疲劳和遗憾,当然,得到的也会很丰厚,那就是对 现在学生的认识,可以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本科生的科研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当前,我没有研究生,只有从本科生中遴选了。其实,我也有很多担心,最大担心就是怕 影响他们学业,降低了他们科研的神圣感和兴趣,那真是罪莫大焉。

    也遇到几个比较认真能干的学生,我对他们几个很有信心。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交流,从他们的内心出发,遵循着他们的感受和理解,将科研由我主导过渡到以他们为主导,我相信时间的力量,总有一些人会走出非同寻常的道路。我还是满怀期待!


TAG: 本科生科研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