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本科的一流硕士梦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06 10:46:39

  “二流本科”是指普通二流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而“一流硕士”是指国内一流高校毕业的硕士。二者之间的关系,很简单,二流本科们通过出演“考研专业户”这一角色顺利踏入自己梦想的一流高校,成为“一流硕士”。在研究生大肆扩招和各高校拼命争上硕士学位点的大好形势下,国内一流高校对于研究生生源的需求量激增,这给“二流本科”们升格为“一流硕士”大开方便之门。

  二流与一流,本是相对而言。有些二流院校,在特长专业方面也许比某些挂着一流牌照的知名高校更有人才培养优势,但学生看重的不是学科实力,而是学校品牌,所以他们只会一门子心思准备考研科目,而对专业知识掌握和专业课程学习嗤之以鼻,幻想着一朝飞黄腾达考入重点院校就能彻底摆脱“二流本科”的不雅名声。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是羞于在别人面前提起自己母校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仿佛母校是他们人生的污点,避之唯恐不及,哪里还会常挂嘴边时时向人夸耀。

  很多“二流本科”进入“一流硕士”的研究团队,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和同门之间在科研素养上的差距,大到超过了美国和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分歧。于是,“二流本科”自然会对导师提出“因材施教”的要求,期望导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级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目标。但是,“因材施教”有时只是一个美丽的噱头,如果剥掉华丽外衣,其本质就不那么赏心悦目了。过分强调导师因材施教,只是一味强求导师无原则地适应所有学生的利益诉求,长此以往,导师在人才培养标准的设定上必然出现冲突,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导师极度抓狂直至人格分裂。试想扩招后导师门下的学生少则五六人,多则几十人,硕士博士一大堆,导师将如此多的把学生一一对号入座、不张冠李戴尚且存在困难,强求导师根据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这好像不具有普适性,在极个别的圈子里可以实现的小概率事件是不便大范围推广的。

  因材施教,问题之关键在于“材”,即学生须具备一定的“材质”,方能为显现导师教育功效提供基本保障。“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坦诚、朴实的人品。学生若缺乏科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世的常规礼节,则能力越强,产生的负效应越大。使学生获得毕生幸福的,不是我们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德性。就像罗曼·罗兰说的:“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二是基本的学术素养。“二流本科”在大学期间过分关注考研成败,有可能忽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遇上难以解决的科研问题,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等弱点就暴露无遗。三是强烈的治学意愿。我们太过关注学生具备的与生俱来的“材质”,强调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从“教育改变人的命运”这一视角看,这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放在那些对自己缺少成长意愿甚至只想浑浑噩噩度日的学生,就会发现导师不停的教导对学生只会产生“过度教育”,不仅起不到教育应有的效果,反令学生心生厌恶感。如果学生在主观意愿上不愿意接受引导,哪怕是天王老子来教,恐怕也是 “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导师则不幸成为学生眼中唠唠叨叨到逼人上吊自杀的唐三藏。

  如果你来自不知名的学校,有幸进入了一所心仪的名校,弥补了高考失意带来的缺憾,那么切莫得意太早,苦难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因为你仅仅实现了“鲤鱼跳龙门”,你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还不足以令你能尽快熟悉龙门里的水性,就像煤老板一夜暴富后认为贵族就等同于浑身穿戴名牌、如“指环王”般十个手指头全都戴上钻戒以及动不动就一掷万金。成功带来的喜悦往往使你戴着红色眼镜乐观地看待未来的研究生生活,等到真正进入名校发现自己与其他同门的差距时,极易出现自尊心严重受伤的状况,进而改换成黑色墨镜悲观地顾影自怜,甚至会为了掩饰自身低能而采取玩世不恭的学习态度,通过不停变更“面具”来隐藏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一个人要超越他的成长环境及出身,仅靠点滴的进步是远远不够的,非要“大乱而后大治”般的物种进化才有成效。就像中国男足好不容易混进韩日世界杯,以为自己已登堂入室,等到被对手打回原形才知道自己亚洲二流货色的根基有多浅。要超越自我,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特别是当一个人身边围绕着一大群卓越人才时,能不妄自菲薄已属不易,还能战而胜之就更属难能可贵。

  经过三年学习,“二流本科”要变成真正的“一流硕士”,从一开始就要精心设计。毕竟在起跑线上就已落后很多,要想在终点抢先撞线甚至破纪录,必须在人生目标重置、自我心态调整、知识能力储备以及意志品质磨练四方面狠下功夫。为此,在参照系选择上要去伪存精,尽可能向新环境中的优秀人士趋同靠拢。一旦目标提升,首先要防止“走捷径”的心态,须摒弃浮躁之气,静心修炼,潜心储能,静待成长的慢慢降临。与成长如影随形的必然是艰苦的磨砺,而这种艰苦暗藏“十年磨一剑”的“甘于寂寞”,要求“二流本科”须忍常人之不能忍,苦常人所不能苦,把别人花前月下的时间用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上,最终才能得常人之不能得。

  如果你已踏上实现“一流硕士”梦想的求学之旅,如果你同时是曾经的 “二流本科”,那么你需要关注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毕业求职时用人单位不会只关注你的硕士文凭来自于几流高校,他们更看重你的本科第一学历究竟出自何处。如果硕士毕业去求职面试时,你无法展示出三年来一流高校在你身上刻下的深刻烙印,而是依稀透射出本科时的身影,那么还能指望好工作会垂青你吗?我们无法诘难用人企业惟第一学历论,试想,如果你拿出手的“一流硕士”文凭并不能令人信服,那么用人单位的苛责有错吗?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红外光谱


TAG: 二流本科一流硕士梦

sacred 引用 删除 sacred   /   2010-07-06 10:49:48
我感觉用二流,三流,一流来评论学生是最不公平的!!
高考只是一次偶然与必然的交替,很多的偶然促成考入不同的学校。
填报自愿的失误就会与一流学校失之交臂。
所以看出生定命运最不公平了。
一流学校之所以好,只是师资力量,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更多的人。
需要提到的是农村的大多考入的是二流学校。
清华,北大占用中国那么多的资源,怎么还没有闯入世界名校?哪里的学生不比其他学校强才是最大的悲哀!
为什么要用出身看待学生呢?
喵唔 引用 删除 maomi530   /   2010-07-06 10:49:18
博主劝诫出身二流的一流硕士生(暂且不说这个称呼),这我也非常认同。但很明显,既然能考上,不考究是否有幸运的成分,起码这些学生付出了很大努力争取到了机会,在很多高校这些学生往往都是毕业生当中的佼佼者;其次,既然是研究生,是在本专业上更专研,再深造,而不是培养一个全才,你想知识面广,那是在中小学、大学的时候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到研究生才去培养。
chongwenmen 引用 删除 chongwenmen   /   2010-07-06 10:48:38
虽然不熟悉这位博主,我觉得是实话,人才是一个毕生成长蜕变的过程,环境影响太大了。我本科是北京师范大学(当年我的分数在我那个省是很靠前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上成北大及清华),一开始进入北京,客观公正地讲,我应该不差于那些考入北清的学生,可是4年后,我自觉已经完全不能与那些学校的毕业生比了。后来,考入北大研究生,确实花了很多努力,也受了很多怨气,才熬过来。这也是,我后来对北师大一些不良学风深恶痛绝的原因。后来硕士毕业我出国留学几年,已经把当年北大研究生同学抛到很远,我忍受了艰苦决绝的历程。我的看法:高中阶段,如果你要做人上人的话,做个出色的世界级别的科学家,一定要考个国内好学校,然后还要继续努力,不停地超越自己,才能成才。
kcuw589 引用 删除 kcuw589   /   2010-07-06 10:48:03
lz真是可笑!北京的高考分数比外省低几十甚至上百分,在北京上一本的分数,要是搁在一些外地孩子身上,也就上个大专。你能说北京的一本生比外地的大专生强吗?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