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科普工作的一些看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25 14:23:53

1、您近年来做过科普吗?主要形式?主要内容?频率?

答:除参加所里每年5月16日开放日科普活动外,我最近几年都没有做过科普。主要原因是水平不足

2、您是否认为科普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什么?

答: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和技术职业化研究工作已经分工细化,专门从事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职业人员与专门从事科学与技术普及工作的职业人员已经基本分离,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科普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样的说法没错,但考虑到职业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已经可以承担这样的责任,我认为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者在科普方面的任务比以往大大减小,所以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我们基本上可以把科普工作当做一种爱好,而不再是强加于其自身的义务。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我认为目前中国科学家最需要的是减负,国内的科研人员已经在杂七杂八的各种琐碎事务中浪费了太多宝贵的时间,我们不应该再往他们身上添加任务,那样既会影响到他们本职工作的完成,还不能保证新添加任务的完成效果。


3、把科普工作作为考核或评职称、项目报奖的指标?或参考指标?可否?为什么?

答:否,我强烈反对。理由:(1)如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科学家最需要的是“减负”。(2)科普工作无法定量描述和衡量,亦即,你根本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用以衡量和比较科普工作的成绩和效果。(3)事实上在国外,科普工作也只作为职业科研工作者的业余爱好。

事实上,单凭(2)就足以说明科普工作不可以作为任何性质的考核或评职称、项目报奖的指标或参考指标。以一种无法量化衡量的标准作为考核指标,其结果只能导致学术腐败。


4、对从事科普工作给一定的报酬,能否起到激励作用?

答:有钱能使鬼推磨。我认为不光科普工作,在任何事情上给予参与者足够的报酬都可以起到激励作用。而我上面提到的专门从事科学与技术普及工作的职业人员,也就是指依靠科普工作赚钱吃饭的人,这种社会分工的存在说明科普工作本身是可以商业化的,而且商业前途一片大好。

至于通过报酬激励职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这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但遗憾的是科普工作无法定量描述和衡量,因而在具体报酬的奖励评比方式上同样将遇到评价困难,同样将遇到腐败问题。

我想,对科普这样的工作,恰当的奖励也许只能停留在荣誉方面吧。


5、单位或领导是否鼓励或反对同事从事科普工作?

答: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非常重视科普工作,以往每年5月16日都会举办所开放日,组织近千名大中小学学生以及群众到所参观并参与开放日的科普活动,除此以外物理所研究生会还会在节假日走进附近中学组织一些科普宣传活动。

今年物理所的科普活动有增强的趋势,事实上我本人目前也正参与策划一项物理所的科普活动,但因为该活动尚处于策划期,而且其形式是以往没有的,在全国科研单位内也算罕见,所以暂时保密吧。(别听我吹,你知道我一向很浮夸的,娃哈哈)


6、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有哪些好的典型的人和事或政策,可资我们学习和借鉴

答:科普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力量的参与达到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和理念的效果。

通俗的说,就是科技工作者写书,写博客,在报纸杂志上写专栏。

在这方面,国外的事太多,举不过来。国内也有做的比较好的,比如科学松鼠会,把科普职业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在松鼠会具体科普工作中有过一些争议,但我想那些并不重要,只要坚持,相信今后松鼠会会越做越好。

另外还有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李淼老师,作为国内超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李淼老师常年坚持写科普博客和专栏,通过网络媒体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吸引和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

物理所曹则贤老师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这些年他一直在中国人自己的《物理》杂志撰写专栏探讨物理与中国文化的各种问题,近日更是将所著30余篇文章汇集成书,进一步通过纸媒的方式扩大专业科普的范畴,这也算是一件很好的科普工作。

中插广告:

物理学咬文嚼字》,曹则贤著,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点击书名获取购书信息。

7、其他意见或者建议?

答:如果说有什么是我的意见,那么我的意见是: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和科研人员的晋级考核联系在一起,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好科研,如果科研做不好,做再多事情也对不起纳税人。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科研管理目前的趋势,不应当是把科研人员晋级考核指标更加复杂化更加宽泛化更加多元化,而是减少他们额外的负担,让他们少花一些精力在非科研事务上,让他们少填写一些表格,少做一些报告,少开一些会,少为杂七杂八的事烦恼,多解一个方程,多做一次试验,多看一篇论文。这样才能做好科研。

一个中国的科学家,做科研的时间还不到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如果一个科学家不做学术包工头,不雇佣大批研究生为自己干活,同时不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杂七杂八”的事务上,就没法生存,这都是中国科学界人所共知的事实。这事实的存在说明我们的科研工作体制已经恶化,当下要紧之事在于如何缓解和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不是继续给科研人员增加压力和额外的工作量,雪上加霜。


如果说我有什么建议,那么我建议更多不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但曾经接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人员去从事科普工作,这一方面进一步会将科普与科研工作的分工细化,将职业化科普工作进一步市场化,另一方面也会减小附加在职业科研工作人员身上的压力。


在国外,有许多大教授在做科研的同时也在做科普,但这是因为这些教授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完全没有压力,他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凭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爱好。但国内完全不同,在国内,一个教授生存非常困难,所以不会也不可能有太多闲情逸致从事科普工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先给国内教授减负,让他们能过得好,能安心做好科研,再谈科普。要么干脆让别人来承担这样的责任

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看着办吧。


TAG: 国内科普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