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00-6699-117转1000

学术委员会
倪维斗(主任)
倪维斗(1932.10.6 -) 动力机械工程专家。 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宁波市人。1957年毕业于前苏联包曼高工,获工程师学位。1962年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发展了复杂热力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先进建模方法和一系列新的控制策略;首次提出一种非稳态小偏差线性化方法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大扰动过程描述上述理论成果及工程应用;首次在国内用伪随机信号对大型燃气轮机进行动态试验,在国内对复杂热动力系统率先采用与发展了模块化建模的理论与方法,所发展的模块化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大型火电站(200MW,300MW,600MW)仿真培训装置的研制起了关键作用;对先进燃气轮机在我国的消化、吸收应用、推广发挥了核心、组织和指导作用,主持并参与了“大型火电机组性能与振动远程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的研制,在多台800MW、600MW大型火电机组上得到广泛应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年从事中国能源战略的研究,推动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能源系统、醇醚替代燃烧在国内的应用。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60多人,于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检索,出版著作5部。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裕琨(副主任)
秦裕琨(1933.5.30-) 热能工程、燃烧学专家。江苏省扬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研究生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燃烧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发明了用于火力发电厂的风控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使煤粉相对集中在火焰中部,而炉壁四周则空气相对过剩的思想,并研制了高效、低阻的煤粉浓缩器,强化了浓淡燃烧的作用。将风包粉和浓淡燃烧的思想相结合,达到高效、稳燃、低污染、防结渣和防高温腐蚀的综合效果。覆盖了电站锅炉的主要燃烧方式和煤种,除用于改造已有设备外,我国各大锅炉厂均已用于新产品设计,其中最大单机容量600MW。根据有经济效益统计的29台4482MW机组统计,年均创经济效益13479.44万元。且较大幅度降低了NOx排放。获得了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六五期间,解决了130t/h矸石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严重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原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著作六本,论文百余篇,指导博士生25名,其中已结业21名。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远(副主任)
低温工程、制冷技术专家。1938年生于江苏金坛。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低温工程和微、小型制冷技术研究。开展低温和极低温度的获得和应用研究。采用直拉进排气阀式长活塞型膨胀机替代液氢研制成功氦液化器,为开展低温超导技术研究极低温条件的建设提供了保证,还为大型空间环境设备和卫星辐射制冷的实验提供了冷源。开展了脉冲管制冷技术研究,用实验验证和揭示了双向进气脉冲管的优异性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二级脉冲管制冷方案。提出的多路旁通流程,将同轴结构、多路旁通和非对称喷嘴结构用在微型高频脉冲管制冷机上。领导进行混合工质节流技术的基础研究,其核心技术已成功的应用到深冷冰箱的研制上。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旭常
徐旭常(1932.11.29-)热能工程专家。江苏省常州市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班。清华大学教授。他多年来从事热能工程、锅炉、燃烧及污染控制的工程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结合我国的能源工业的实际需要,研究改进了煤粉燃烧和流化床燃烧设备,发明创造了煤粉预燃室和带火焰稳定船的直流煤粉燃烧器,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和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近年来研究与煤燃烧有关的大气污染的治理,承担了国家科技攀登计划研究项目“煤和石油的高效率低污染燃烧过程的基础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和“燃煤污染物干法联合脱除的基础研究”中煤粉燃烧有害产物的生成机理及其控制的研究。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蔡睿贤
工程热物理学家。原籍广东台山,生于广东汕头。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分析复杂总能系统中,创立了比较法,并由此总结出各种总能系统的多种简明定性规律;建立了强调正确评价准则的热力学分析学说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合理准则与系统分析。在叶轮机械理论方面,全面发展了中心流线法,有些内容已列入国内外教科书中;在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方面首先导出了环壁约束条件与给出一系列三元标准解析解。首次集体发现了实用机组中内围带对轴流式压气机不稳定性能的影响,对国内后来多种型号机组的调试起了重要作用。近年导出了工程热物理各分学科的一系列代数显示解析解,如非定常带激波可压流与非线性导热的解析解等。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岑可法
岑可法(1935.1.15-)工程热物理专家。广东省南海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大学获副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教授。提出的洗煤泥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预热层燃烧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CAT)和气固多相流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在水煤浆燃烧技术、流化床技术、煤的清洁、高效燃烧及强化传热、煤炭多联产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等方面作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有42篇论文获奖;出版专著10部,主编教材2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大懋
徐大懋(1935.10.17-)热力涡轮机和热能工程专家。安徽省当涂县人。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87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原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热力涡轮机和热能工程的设计与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设计概念和方法:如汽轮机长叶片气动设计准则,最佳余速分布,等转速模化,长叶片分类法,供热机组设计原则,“比焓差”法等,形成了先进的设计体系。主持开发的两排汽210MW汽轮机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国内全面替代了老产品;在引进型300MW和600MW汽轮机的国产化和优化过程中,解决了600MW汽轮机因推力过大而不能满发的难题,性能超过了引进技术;降低火电煤耗的汽机改造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调至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工作,对常规岛设备的技术问题和质量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过增元
工程热物理学家。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毕业。清华大学教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热科学与技术研究。在热流体方面,提出了热可压流体的概念,发现了热绕流等现象,并建立了热阻力和热绕流的定量关系式。在热等离子体方面,提出了电弧堵塞的概念,发展了一种热力学非平衡等离子体参数计算的新方法,对热等离子体加工有重要意义。在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方面,提出了载人舱内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地面模拟的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模拟装置,可大量节省实验时间和经费,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微尺度传热和传热强化方面,提出了温差场均匀性原则等传热强化新思路,它可使换热效率提高的同时不带来附加的阻力损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闻雪友
闻雪友(1940.9.14 -)。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慈溪县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研究员,中国电工学会燃气轮机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现任七O三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舰船及工业燃气轮机的研究设计工作。曾任我国第一台航空改装大功率舰船用燃气轮机的技术负责人,后又负责我国第一台第二代舰船用燃气轮机的研制工作,现任新的国产化船用燃气轮机的总设计师,为我国舰船动力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在热能动力工程方面,曾在国内首先研究建成双工质平行复合循环电站,并获进一步推广应用。现正任863项目《10MW高温气冷反应实验堆》二期工程中我国首次研制的“氦气透平压气机组”子项目的总设计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等多项。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洪德
蒋洪德(1942.7.4 -) 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湖南省长沙市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主持研究开发的汽轮机全三维设计体系综合了当代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最新成就,使这一设计体系成为理论先进、系统配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工程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和设计工具,带动了我国汽轮机制造行业设计理念与方法以及制造工艺的进步。主持研究开发了汽轮机新一代叶片与非叶片部件,包括静动叶型、各种复杂三维造型叶栅、主蒸汽阀门、排汽缸等,加速了我国汽轮机产品的更新换代。在我国火电站老汽轮机现代化改造工程中,主持完成了200MW等十几种机组的设计,已成功改造了120多台共约1500万千瓦汽轮机,机组热效率提高5-7%、出力增加10%,机组热力性能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对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和电力工业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次。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重芳
马重芳教授,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7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为北京工业大学传热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强化传热及应用、沸腾传热与射流冲击传热、热泵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微电子系统冷却技术、建筑节能等。近年来从事燃料电池内部热过程的研究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热利用的基础利用研究。已出版专著三种,译著十种,发表英文学术论文72篇,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录用的有15篇。1995年在著名的《传热学进展》中撰写了“单相射流冲击传热”一章,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在该权威著作中撰文的传热学工作者。

郑楚光
郑楚光 男,1945年2月生,湖北监利人,汉族。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第四届湖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1962年至1968年就读于华中工学院。1968年至1978年任湖北省电力工程公司技术员。1978年至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1年至1982年任华中工学院讲师。1982年至1986年在华中工学院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86年至今历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教授、教授、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其间,1990年至1992年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工作访问。

曾任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三届湖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孙晓峰
孙晓峰,男,1962年8月出生,197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并在该校获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并于1993年3月晋升为北航动力系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气动声学、叶轮机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叶轮机三维可压缩旋转失速稳定性理论、叶轮机亚/超音速叶片气动弹性稳定性的主/被动控制、航空发动机声学设计技术等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学术贡献,其主要研究成果均发表在Physics of Fluids, AIAA Journal,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以及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本领域的国际著名杂志上。此外,自九十年代以来,作为访问科学家或访问教授,曾先后应邀在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德国宇航院柏林流体所,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合作研究。孙晓峰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总干事,日本燃气轮机学会(GTSJ)国际顾问委员会(IAC)成员。此外,他于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同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并从2005年度始,担任美国AIAA 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 顾问编委(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郭烈锦
郭烈锦,1963年10月生,男,首批长江学者,博导。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95年12月-1996年4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1999年入选中组部、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2002年获“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现任全国青联第九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青联常委。

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主要时间和精力在国内从事热能工程重点学科内的研究生培养和能源动力多相流热物理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科研方面,作为主持人或主要研究者承担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多项。研究成果有6项11次获奖,其中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省级一、二等奖各3项。已授权及申报受理的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成果为工业与国防部门应用并产生巨大节资与社会效益。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多次在国外著名大学作学术报告,4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为EI、SCI等检索和引用的有数十篇(次)。参加撰写并出版的论著2部,其中第二版《化学工程手册》荣获1997年国家图书一等奖,独立撰写学术著作1部。已培养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0多人次。作为年青学者以其独特的见解和在学术上的创新,带动所在学科开拓发展新的研究方向,使该学科既保持了在传统领域内的优势,又在新能源转化及高技术领域中的多相流研究等方面走上国际舞台。2001年其所在学科获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同类学科第一名;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03年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工程组排名第一。

姚强
清华大学教授,热能工程专家,长江学者。1978年9月~1983年7月 清华大学热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3年9月~1986年7月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获硕士学位

1988年9月~1992年9月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工程热物理专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9月获博士学位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曾任能源工程系助教,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讲师,热能工程研究所水煤浆研究室副主任,国家水煤浆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燃烧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副教授,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副博士导师,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主任, 2001年7月-2006.4 曾任国家”十五”863洁净煤主题专家组成员 。

进入实验室博客

相关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