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00-6699-117转1000

新药工程中心顾问委员会

黄量 
 
 
     黄量,女,1920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1949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的布林莫尔大学、康乃尔大学、韦恩大学和依阿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底回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国家教委药物化学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发展中的国际化学组织(IOCD) 委员,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付主任,《医学百科全书》药物学与药理学分册主编等职。

     长期以来她从事抗肿瘤和抗病毒药,以及天然产物等新药研究。80年代初,她注意到了化合物手性的重要性,除对研究生做了不对称合成的讲座外,还进行了不对称合成的研究工作。如以立体专属性合成了三尖杉酯碱及脱氧三尖杉酯碱等其他三尖杉酯碱类化合物。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先完成成了具有男性抗生育活性棉酚的柝分。她参与的 "光活黄皮酰胺的化学和药理学的研究"为九五重大项目的一个子课题,她亦是该项目的主持科学家之一。研制了多个抗肿瘤和抗病毒新药,获部级以上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0项。她已发表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专著百余篇,并获多项专利。黄量教授为国家培养了30余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她治学严谨,严格要求自己,以她工作刻苦,好学不倦,力求上进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她的学生在国内外学习及工作岗位上均得到好评。 她不仅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还是公认的药物化学家。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粱晓天

 

  粱晓天,男,1923年7月生于河南舞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考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1年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博士研究员。1954年他摆脱美国政府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药学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市医药总公司技术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编委,《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及《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J. Asian Nat. Prod. Research)的主编,联邦德国药用植化学会会员和《药用植物》(Planta Medica)编辑顾问,《四面体》(Tetrahedron)及《四面体通讯》(Tetrahedron Letters)顾问编辑。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1982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和《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传略》。由他编译的《核酸共振解析简论》和编著的《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是我国在核磁共振方面较早的中文专著,为在全国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著作奖。40多年来,他先后发表了30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曾获国家三等发明奖的驱虫特效药鹤草酚,以及获国家各级奖励的川楝素、创新霉素、鹰抓甲素、海南粗榧、杜鹃素等数十种主要新药进行了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测定,成为我国将核磁共振、波谱、光谱等技术引进和应用于测定化学结构的先驱者,为填补我国新的波谱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曾获1994年首届中国医学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化学奖。


周同惠

  周同惠,男,1924年11月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1994至1998年任化学部副主任。

     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48年8月赴美,在华盛顿大学深造,并于1952年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1955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 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后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分析化学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组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化学会理事长,北京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药学》英文版主编、《药学学报》、《药物分析杂志》、《色谱》等期刊副主编,《分析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分析科学学报》、《Phytochemical Analysis》和《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期刊编委等职。回国40多年来,他把全部精力致身于祖国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将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很快应用于我国药物分析领域,特别是色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他将多种色谱方法,极谱方法,库仑分析,离子选择电极等新方法应用于有机药物与中草药的分析。在他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立了五大类100种兴奋剂药物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国际奥委会的资格考试,于198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兴奋剂检测中心,填补了我国体育运动禁用药物检测工作的空白,为第11届亚运会在我国顺利召开作出重要贡献。此项工作获1991年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获得199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特等奖。他近年来主要从事药物代谢研究,完成了丁苯酞类化合物的体内外代谢及代谢产物研究工作,阐明了其氨基衍生物活性异常的原因。由于他在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中取得的这些重要成绩,1997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其他科技人员,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与参加编写专著、书籍和词汇7部。由他与其他同志共同编著的《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一书已成为我国医药界第一部全面介绍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的专著。此外,《纸色谱和薄层色谱》一书曾获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9年北京市授予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当选为北京市宣武区人大代表,1992年再度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并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文化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辞典》和1986年英国的《国际医学界科学家名人录》。


刘耕陶

  刘耕陶,男, 1932年生. 湖南双峰县人.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同年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室工作。曾去法国留学一年半,去日本大正制药厂合作研究六个月,去美国Rutgers大学客座研究三个月。

  科研成就:

    (1)在我国开辟肝脏生化药理研究领域:与有关同事们合作,先后创制成功两种治肝炎新药联苯双酯(DDB)和双环醇(bicyclol). DDB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转氨酶恢复正常的疗效优于国内外同一类型的其它药物包括德国的水飞蓟素(Silymarin, Legalon) 和日本的甘草甜素(Neo-minofagen C),且无副作用,已在全国广泛应用达22年之久,被收载入1955,2004年版中国药典。国内有20多家药厂生产该药,又出口韩国、印尼、埃及、越南, 每年创汇收入100万美元.经十余年努力,又研究出一种治肝炎新药双环醇,双环醇的疗效比联苯双酯更好,兼有抗病毒作用,无副作用. 2004年批批准生产, 在全国广泛应用,并且出口乌克兰.该药在15个发达国家申请了专利保护. 

    (2) 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五味子、灵芝、丹参等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围绕肝细胞的损伤,肝药酶的诱导,氧自由基损伤与抗氧化作用以及肝脏合成代谢等四个方面,对五味子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五味子提高肝脏解毒功能的机理,发表数十篇论文,并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另外,在灵芝的研究中,将灵芝孢子粉制成注射液治疗多种神经肌肉疑难疾病有一定疗效,至今在全国已应用27年,并创建了两种国内外都没有的免疫性皮肌炎和血清醛缩酶升高的动物模型,证明了灵芝的药理效用,为解释灵芝治疗皮肌炎等疾病的临床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曾分别应邀在韩国香港国际灵芝学术会上做大会报告,受到好评。

    今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70余篇,申请专利15项.主编“当代药理学”, 编著“中药药理研究与药物创新”。任国内外12种学术刊物编委。曾获国家发明奖、卫生部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共8项。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于德泉

于德泉,男,1932年10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教委药物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学报》编委,中国化学会理事兼天然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院卫生工程学部常委,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学术委员,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亚洲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英文版)副主编,《Planta Medica》(药用植物) 顾问编委。 

    于德泉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40余年,完成了50余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200余种新成分,完成结构测定,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参与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该项目的投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部分缓解了天然麝香紧缺问题,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系统地研究了三种藁本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发现四种具明显保肝和免疫抑制成分,完成全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完成了秦艽、灵芝、连翘等常用中药化学成分基础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番荔枝科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中,发现70多种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其中50多种具抗癌活性,该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150余篇被SCI收录,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部委级成果奖4项参与4部专著编写,培养硕士生、博士生30余名,博士后4名,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研成就集体奖。

 

新药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

王晓良 研究员,1955年5月出生,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科莱博医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北京协和药厂法人代表,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德泉 院士

刘耕陶 研究员
 
郭宗儒教授             药物化学家

尹大力教授             药物化学家 

石建功教授             天然药物化学家

申竹芳教授             药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