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400-6699-117转1000

  主要成果

  1. 汶川地震灾区空气传播疾病的现场监测

  2008 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中国四川省西部遭受了里氏8级的毁灭性地震,八万余人的生命消失在废墟和瓦砾之中。在生命救援主要工作完成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灾区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与许可下,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人员乘坐环境健康流动观测车,携带生物气溶胶采集器、基因扩增、LAL等仪器,于5月23至6月9日在四川灾区执行了空气中细菌、病毒、毒素监测的工作。通过流动环利用高流量的生物气溶胶采集器及明胶过滤膜,对灾区的一些高风险区比如安置点、废墟、医护中心、军队及救灾人员的帐篷等13个地点的空气进行了监测。采集的空气样品经过预处理后,进行了基因扩增、LAL等分析手段,对灾区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烈性传染病、毒素进行了监测与定量。通过对基因扩增与凝胶成像的结果分析研究,确认所采空气中没有发现传染病原比如禽流感、炭疽病、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但灾区空气中的生物毒素比如内毒素、多聚糖等普遍偏高,但不是严重的问题。此次灾区监测,不仅为灾区防疫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形成了一套流动空气生物污染应急监测系统。

  2. 北京奥运空气质量改善与人体健康效应

  为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符合要求,中国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措施,使得奥运期间空气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2008年奥运空气质量在短期大幅改善的努力不仅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检验政策效果的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同时也提供了研究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下空气污染健康效应改变的机会,因此也是少有的公共卫生干预实验。为此,在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美国HEI和NIEHS的资助下,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组织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美国UMDNJ 和Rutgers大学、南加州大学开展了奥运前后空气质量变化及健康效应的国际合作研究,选择了入学儿童、有心血管疾病老年、健康青年人群,观测儿童呼吸系统和老年心血管系统急性效应早期诊断生物指标监测,以及健康青年的多项生物标志物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降低,呼吸道炎症的生物标志物 eNO和心血管系统的指标心率变异率分别降低和增加。对13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在奥运会前后6个月的健康指标进行了动态观察,分析血液中白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CRP,vWF,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离子的变化。确定其中vWF在环境改善后明显降低,可以作为环境与健康关系的重要指标。较为重要的是首次确认环境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发现不同类型淋巴细胞有明显变化变化,包括辅助T细胞/杀伤T细胞比值在环境改善后恢复正常。细胞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人群疾病易感性的关键指标,已经发现TNFαA/G-238等在这些人群中占6%,而白血病几乎都有这种SNP。同时用蛋白芯片和其他方式检测178种细胞因子的变化,这一工作正在继续。这些发现有助于建立人类疾病易感预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