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400-6699-117转1000

获奖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内容简介
1.自猝死成人心肌分离柯萨奇B5病毒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80年  
2.深部念珠菌病的特异性免疫学诊断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乙级 1982年  
3.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在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存在状态的研究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  
4.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C)基因突变的发现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
 
5.乙型肝炎慢性化机理的研究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加者:北京医科大学等4个单位
1991年 本成果采用国际先进的病毒学及免疫学技术,系统地研究我国乙型肝炎慢性的机理,提出了新见解,为合理治疗乙型肝炎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采用国际先进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基因、定向点突破、克隆、核苷酸序列分析、转染肝癌细胞致病毒复制技术,发现我国有乙肝病毒突变株,DR区突变可致线基因增多,及线型HBV DNA的产生机制。对大量肝组织作PreS1、PreS2,PoL、X、抗原及浸润细胞亚群研究揭示胞浆模型S、C、PreS是主要靶抗原,OKT8+细胞是主要杀伤细胞。HDV感染与乙肝患者肝病的活动性及病情进展有关。首次建立单克隆抗PreS2细胞系及病情特异的T、B细胞克隆,为研究调节免疫紊乱药物及因子提供了细胞模型。首次建立病毒性肝炎IL-4,IL-6及TNF活性研究,认为后者和肝细胞坏死有关。提出的治疗策略为:尽早治疗青少年患者,减少变异株的发生率;抗病毒治疗优先发展导向入肝,针对抑制病毒DNA多聚酶,DR及核心区基因,应防治肝坏死;不应一味求降低转氨酶。可作患者免疫学分类及治疗。
6.鸭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模型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  
7.乙型肝炎动物模型(鸭乙肝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与干扰素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  
8.应用生物技术在细胞培养系统中研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复制及表达的研究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 
我国约有1亿人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为寻找特异、有效的治疗药物,1987年9月-1993年9月,为用生物技术开发新的抗HBV制剂,首先建立了数种分别代表HBV基因复制、表达与整合的细胞模型。如一、用我国克隆HBV脱氧核糖核酸(DNA)双体质粒转染Hep G2获HBV短暂复制与表达的细胞系。二、从国外引进的有HBV基因整合、复制的Hep G22.2.15及Hep G2T14传代细胞系。三、以牛疣病毒为载体含HBV PreS基因的质粒转染LTK细胞所建立的HBsAg稳定表达细胞系BHS23。四、含HBV PreS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VTMS-1感染Hep G2细胞、建立短暂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细胞模型。五、建立检测细胞分泌白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评价抗HBV制剂对细胞活力及功能的影响,该法具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强,简便易行。
建立了适于国内的合成反义脱氧寡聚核苷酸3’加Poly-lysine及硫代衍生物及纯化的全套技术,并获一定数量的产品。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了针对HBV前S2基因的互补寡聚脱氧核苷酸-多聚赖氨酸及针对HBV基因多个位点的寡聚脱氧核苷酸硫代衍生物。经上述细胞模型研究显示,与前S2蛋白、核心蛋白编码基因翻译起始码5’端互补的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可有效抑制HBV基因的表达,为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治疗乙肝提供了依据。用含HBV EN Ⅱ片段的质粒和含HBV DNA双体的质粒共转染HpeG2细胞,获适当比例下抑制HBV基因表达的结果。
发现修饰HBV核心基因可干扰HBV基因复制与表达。该结果为开发抗HBV制剂开辟了新途径。
9.乙型肝炎免疫耐受动物模型的确立及消除免疫耐受状态的应用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 本研究应用DHBV感染1日龄纯种鸭后,建立了DHBV持续感染,并对DHBV免疫耐受的鸭实验模型。该DHBV免疫耐受动物模型的建立,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研究者应用DHBV PreS区,通过多个合成肽段的研究,证明了PreS 125-146为强免疫抗原性决定簇。本研究应用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SMAA)的方法,初步证明,对部分DHBV耐受鸭的免疫耐受状态有明显的消除作用,对DHBV DNA 、DHBV的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了表面抗体,这研究结果具有独创相对今后人体乙肝免疫耐受状态的消除,提供了依据,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的新的途径之一。
10.戊型肝炎病毒抗体(IgG、IgM)诊断试剂的研究 上海医科大学校级科学技术成果荣誉证书 1996年  
11.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基因变异机理及意义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  
12.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性感染的机理和对策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7年 本项目属生命科学领域。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持续性感染危害严重,但机理不明确,难以制定有效对策。十年来,经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特点与规律,1.确证我国90%乙肝患者中,病毒以复制型持续存在于肝细胞,为导向人肝治疗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2.首次发现我国患者肝内有不表达HbeAg变异株,发现前C 区中病毒包装信号()需保持二级结构的稳定性,其中第15位与第28位密码子核苷酸序列有相应配对限制关系,故该变异株多见于我国。以及核衣壳为靶设计的反义寡聚核苷酸及修饰乙肝病毒核心基因表达质粒,在细胞系统中可抑制病毒的复制与表达,是新型的特殊基因治疗策略。3。发现我国接种乙肝疫苗不被保护婴儿中,病毒S基因变异株很少,对改进疫苗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4。在机体免疫应答多样化现象中发现抗-HBC亲和力与病程相关;抗原表位肽在体外可激活、增强细胞免疫。提出根据机体免疫应答的机理作免疫学的新观点。并对我国最常见的部分免疫耐受类,建立了模拟围产期感染鸭乙肝免疫耐受动物模型并进行了实验治疗。在获得有效结果的基础上,组建乙肝疫苗与人抗-HBS免疫球蛋白复合物,在小鼠中证明有强免疫原性。其机理为改变了细胞摄入、加工、提呈 HBSAG的途径,激活耐受的T、B细胞,消除耐受性。新的治疗策略已申请发明专利。
13.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基因致病性的研究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本项目从HBV全基因水平研究了结构基因的致病相关性。从分析病毒基因的结构入手,结合其基因片段的变异,基因组存在的完整性,在细胞及动物中的复制和病毒抗原的表达,抗原的结合力以及DNA的免疫原性等,明确了部分S基因和前C基因的致病相关性。此外,还提出了肾脏及PBMC中HBV感染类型不同的初步依据和见解。在国内外文献中未见类似报道。
14.抗原-抗体-重组质粒DNA三重复合型疫苗的实验研究
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  为探索预防及治疗病毒持续性感染的新路线,开拓发展多价预防性疫苗的新途径,该研究提出了组建抗原-抗体-质粒DNA复合型的新思路,并进行实验研究:(1)构建乙肝表面栾怡真核表达质粒;(2)创新性地将质粒DNA与HBsAg-抗HBs免疫原性复合物组建成三重复合型疫苗;(3)分别研究所诱生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在小鼠体内,HBsAg真核表达质粒可诱生抗-HBs,与CpG同时免疫动物可明显提高HBV DNA疫苗的免疫原性;质粒DNA与HBsAg-抗HBs共同免疫可增强HBsAg-抗HBs所诱生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且针对两种抗原的免疫应答相互间无抑制作用。该课题是863重大项目的一部分,研究路线新颖,实验数据可靠,结论准确,已获国家专利,并已申请国际专利,为我国拥有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
15.快速检测HGV RNA RT-PCR的建立及上海地区HGV感染的研究
校级科技成果奖 1999年  
16.乙肝病毒抗原-抗体 -重组质粒DNA复合物组建及在治疗乙肝中的应用  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1年  
17.乙肝病毒致病基因的研究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获奖人:闻玉梅 何丽芳 林  旭
        姚  忻 马张妹
18.痢疾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200301034P1509) 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04年 获奖人:闻玉梅 袁正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