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00-6699-117转1000

实验室简介: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世纪70年代即率先在国内开展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和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体系的建设,在环境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研制、污染分布与演化趋势、污染物形态与环境化学行为以及生态毒理效应等方面完成了大量基础性的系统研究,在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国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环境管理及污染控制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验室2004年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论证,2005年开始建设,2007年正式通过验收。

  实验室以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PTS)的分析方法、环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为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目标是:1)立足国际前沿,在环境化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某些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2)在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环境安全相关的研究领域服务于国家目标,为污染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培养造就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研究高水平人才。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研究员18人,外籍科研人员2人。所有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人员总数的83%。实验室流动人员130人,包括在读博士研究生70人,硕士研究生41人,客座人员19人。

  实验室具备了国际水平的化学、生物仪器设备平台和国内首个环境样品库,其中“二恶英实验室”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示范实验室”(Pilot Laboratory),并通过国家计量认证。

  实验室承担和完成了大量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目前正主持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和若干重要863项目。江桂斌院士负责的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以优异成绩获连续资助,负责的中国科学院PTS青年科学家小组吸收了6名海外成员,其中3人应邀出席了国庆60周年观礼。

  实验室近五年来在SCI收录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IF>5的论文30篇,IF>3的论文264篇,包括PNAS、ES&T和Anal. Chem. 50篇,论文SCI引用总数超过3000次。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长江学者成就奖1项。

  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著名环境科学杂志ES&T的Asian Office挂靠本室,江桂斌院士担任ES&T杂志副主编。若干研究员分别担任了Chem. Res. Toxicol., J. Chromatogr. A, Environ. Pollut., Chemosphere, Anal. Chim. Acta, J. Environ. Monit.等著名国际杂志编委。郑明辉研究员当选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POPs监测组委会(ROG)主席,江桂斌院士当选IUPAC“化学与环境”的National Representative。

  实验室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2004年起发起并举办了六届“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成为本领域重要的系列国际会议。2009年成功举办了“第29届国际二恶英大会(2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alogenat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来自世界上4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1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大会发来贺信。

  实验室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近五年新引进人才超过实验室研究员总数的50%;每年的青年学术年会为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了重要讲坛;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006年,实验室被人事部和中国科学院命名为“先进集体”。

  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战略是:继续保持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的总体优势;重视环境化学过程、污染现状与污染机制研究;大力加强生态毒理学和健康效应研究。力争在5-10年的时间内使研究队伍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在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引领作用的研究单元,在国内外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研究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家安全、环境保护、食品卫生等科学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验室主任:

主任:江桂斌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和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分获硕士、博士学位。1989-1991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化学所做访问学者,1994-1996在比利时Antwerp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环境化学》杂志主编,国际著名杂志ES&T副主编,Chemosphere、Anal. Chim. Acta和J. Chromatogr. A等国际杂志编委。从事环境分析化学、污染机制和生态毒理学研究,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IF>3的论文140余篇。为两期国家973 POPs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和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先后5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培养的研究生2次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 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7年获长江学者成就奖。

  副主任:郑明辉 研究员

  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区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组织委员会负责人,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协调委员会成员。

  他多年从事二恶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在二恶英光化学降解和环境归宿研究中有新的发现,还报道了一些热解和焚烧过程多氯联苯、二恶英等新的生成机制。在二恶英类污染源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引用并推荐用于估算全球某些来源的二恶英类的排放量。已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刊物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副主任:郭良宏 研究员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1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从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Allen Hill教授。1991-1995年在美国Rochester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年7月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进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环境生物分析和环境分子毒理的研究,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nalytical Chemistry、Nano Letters、Bioconjugate Chemistry、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和Analyst 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多篇,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并多次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