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服务滞后制约沼气推广 前景好但使用率不高

2013.1.06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烟台大学的调研团队,通过在临沂、威海、青岛、烟台等地调研发现,沼气推广在我省很受重视,发展前景也十分乐观,但沼气的综合使用率不高和沼气池的修建服务滞后,成为阻碍沼气进一步推广的“拦路虎”。

  农户建池自投1500元以上

  “自从镇里帮俺建起户用沼气池,家里做饭又方便又干净。”家住滕州市玉泉村的王大娘轻轻一转沼气炉上的按钮,“啪”地一声,一股蓝色的火苗就窜了出来,5分钟后,她就给烟台大学调研团队的大学生们端上了一壶热腾腾的茶水。

  王大娘掰着手指算起了经济账,以前用煤炉做饭,一年下来至少也得用3000块钱的煤,现在用上了沼气,不但省了煤钱,沼液和沼渣还能做肥料,用上沼液的庄稼能增产40%。

  “一个小小的沼气池既是燃料库,又是卫生池,它改变了农村街道污水横流的状况,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解决在居家之内。”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大学生张雅娟告诉记者,调研显示,农村修建一口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只要发酵原料充足,管理得好,每年可以提供450―550立方米的沼气,能为3―5口人的家庭解决照明、做饭等用能问题,还可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算下来,一口沼气池直接效益在2000元以上。“此外,一口沼气池每年为农民节省柴草3吨,相当于5亩薪炭林的年生长量,生态效益显著。”

  既节能又增收,沼气的优势不言而喻,但三个调研团队的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沼气推广难、利用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金投入较大。

  山东财经大学调研团队告诉记者,一般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建池成本高达3000元。目前国家对此的补贴最多补一半资金,农户自筹在1500元以上。由于投资数额较大,一般的农户不敢轻易行动。

  张雅娟说,调研同时发现,目前大部分农户养猪通常只养1-2头供自己食用,也造成了沼气池需要的原料缺乏,影响了农民建池的积极性。

  配套服务不健全

  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大多数的沼气池存在建设标准不高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漏气是大多数农户家的沼气池容易出现的问题,占到了一半以上。”哈工大(威海)绿色能源调研团队负责人刘准介绍,输气管道出现气孔或者活动盖气密性差都会导致漏气,许多农民缺乏检验常识,有些甚至置之不理,这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严重的还会引发火灾。另外,由于沼气池对温度的要求严格,冬天还容易出现停气的现象,沼气技术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调研显示,沼气池进料出料频繁,劳动强度大且伴有一定的危险性,多出来的沼液、沼渣无处搁置,容易导致是硫化氢中毒。现在,大多数乡镇依然存在着重视数量建设而忽视质量的问题,沼气管道安装并不规范,技术指导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相关部门指导服务的滞后也成了沼气池建设的“拦路虎”。胶东某镇的一户李姓农民,家中建沼气池至今1年多,产气量一直不稳定,多次打电话向技术人员反映,却一直没有技术人员上门检修。

  “如今,从相关部门到农民,普遍认为沼气池建好之后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忽略了对建池户的指导和培训,很多农民缺乏使用常识,重建轻管的现象很普遍。再就是技术指导体系很薄弱,缺乏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人员,不能定期到农户家里提供检修排查的服务。”哈工大(威海)绿色能源调研团队指出。

  由“小而散”向产业化转变

  “眼下沼气工程对农户带来的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省’上,尚未体现在‘收’上,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明显。”刘准举例,南方一些沼气工程与果林相结合,腐烂的果子作为沼气的原料,形成了一个产业化链条。而在我省,大部分农户只注重沼气,忽视了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产业带动缓慢。

  改变沼气建设“小而散”现状,以村为单位建设大型沼气池,集中使用,统一供气,不失为一条出路。山东财经大学调研团队在莒南调研时了解到,该县的兴源养殖有限公司是省级沼气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为344.04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90万元,企业、村和周边400多户农民自筹254.04万元,该项目建成后为周边的洙边村400户农民24小时不间断供气,每年可以为一个农户增收节支约440元,总计约17.6万元。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