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助粮食增产

2013.11.29

  技术看台

  日前,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组织全国28家科研教学和推广部门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研究、创新出高效实用的“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并进行推广示范,有效遏制了孢囊线虫病进一步扩散蔓延,减少产量损失。

  这对于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促进小麦和大豆稳产、丰产和高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据项目组首席专家彭德良研究员介绍, 小麦孢囊线虫病(Heterodera avenae,CCN)是发生在小麦根部的线虫病害,也是近10多年来在我国上升的小麦主要病害。

  该病不仅直接引起小麦的产量损失,同时危害根系形成的伤口使其它土传真菌病害发生更重而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近年来,随着小麦跨区联合收割,该病迅速扩散蔓延,已经在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京、内蒙古、安徽、青海、陕西、甘肃、江苏、宁夏、天津、新疆和西藏等16个省市发生,危害面积估计6000万亩以上,小麦受害后平均产量损失15%—30%,严重麦田产量损失达50%以上,甚至在入冬前引起小麦死亡绝收。小麦孢囊线虫病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一旦暴发成灾,势将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

  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和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减少产量损失,2009年,农业部设立了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孢囊线虫病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03040”,该项目通过对小麦等麦类作物孢囊线虫病成灾规律和控制技术研究、开展了小麦孢囊线虫致病型测定及其分布研究,以及小麦孢囊线虫病经济重要性和危害损失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及成灾因素的研究,引进国外抗孢囊线虫病小麦种质资源,开展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对孢囊线虫鉴定和评价,开展抗性品种形态、生化和分子机理、品种抗性遗传和及抗病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小麦孢囊线虫的暴发,将麦类作物孢囊线虫病的危害控制在萌芽中,防止其蔓延扩散危害,对于发展我国小麦生产,促进小麦丰产稳产和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