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百折不挠方成功

2007.7.25
“若不是需要开展新的研究,我不一定会研制仪器!”一位已拥有自己特色仪器的研究员这样说。面对记者的疑惑,他解释说:“研制仪器特别需要时间,比只做实验然后写篇论文花的功夫多得多,却不一定能获得应有的评价。目前,在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研制成功一台新设备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而发表一篇SCI一般可以得到较好的评价。”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也深有同感。他说:“这台仪器已花了我4年半时间。其间我发表的论文很少。”
 
这位研究员所在的研究小组刚刚完成“低温超高真空强磁场双探头扫描隧道显微镜+原位制备联合系统”的研制。据他介绍,科学家不仅在纳米尺度上发现了量子效应等新的物理现象,还研制出多种纳米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在真空环境下制备的,但只要离开真空环境就会被污染,观测到的性质与其原本性质出现差异。为弄清纳米材料的“真面目”,国际上的科学家都希望有能保持“原位”的观测仪器。
 
“该项目的实施是我国自主研发高精尖仪器的一个成功范例,为科研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属于源头创新工作。”这是该仪器项目申请报告上专家们给予的批语。
 
“我的同学都说我干了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好在我能乐在其中。”这位研究员说。记者随即问道:“但你今后也能在这台仪器上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研究结果,对吗?”他说:“希望能这样。”
 
那么,研制科学仪器到底需要科学家付出怎样的代价?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讲述了他在研制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时的几段插曲。
 
他说,1993年他在美国西北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偶然发现该校化学系教授Peter Stair的实验室有多台紫外激光器。于是,他对Stair提出,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进行紫外区拉曼光谱的探索性实验,以验证避开催化剂荧光的想法。Stair非常赞赏,很快,他们共同撰写了项目建议书,申报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很快就作为风险基金获批。此后,他们用半年时间,采用最简单的装置证明了在紫外区的拉曼光谱可以避开荧光干扰。不过,他们的合作研究只是基本原理的证明,若把原理变成光谱仪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后来,李灿利用回国开会之机,顺便把研究进展介绍给时任中科院基础局局长的钱文藻。钱文藻问他:“需要多少钱?”他不敢多提要求,只说“100万元到200万元”。钱文藻答应:“只要你回来进行这一研究,就给你200万元。”
 
回国后,李灿申请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启动基金和大连化物所有关基金,立即开始在大连研制紫外拉曼光谱仪
 
“然而,事情完全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在国内,许多部件的加工很困难,不少零部件买不到,需要进口。”最痛苦的是,他所证明的原理虽很好,可在新仪器上却什么信号也得不到,花了一年时间仍进展不大,学生们几乎都丧失了信心。经过反复探索验证,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在国外购买的特殊紫外光栅不是真正的紫外光栅。此时已临近当年春节,他和学生们又做了大量实验,要求外国供应商保证两个月内寄来光栅。学生用新寄来的光栅再次测试时,仍然得不到任何信号。这说明还有其他问题未被解决。他们再次检查,发现仪器上的多个镜子反射率不足30%。他们再次证明镜子问题的存在,要求厂商提供合格的镜子。经过这样多个回合的折腾,大半年已经过去了。“最后,当合格的零部件寄回研究所,再次安装调试后,信号出现了,学生们太高兴了……”
 
从一个个例子不难看出,研制仪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必须拥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最后才有可能成功。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