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笑点高低,也要看基因

2015.6.09

  听同样一则笑话,有的人能笑出腹肌,有的却一脸迷茫;看同样一部催泪大片,有的人能哭完一包纸巾,有的人则依旧谈笑风生。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文化因素和个人经历可能并不是全部的答案。最近发表在《情绪》(Emotion)期刊上的一篇论文[1]表明,人们的情绪反应强度可能与基因有关。

  5-羟色胺转运体

  这种基因的差异与5-羟色胺有关。5-羟色胺是我们脑中的一种重要神经递质,而它的活跃又少不了一种名为5-HT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的蛋白质的参与——后者能够回收神经突触释放的5-羟色胺,从而调节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浓度。本篇论文的主角便是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SLC6A4上的一个多态性区域:5-HTTLPR(serotonin-transporter-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

  在人群当中,5-HTTLPR区域的DNA序列长度存在个体差异,它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较短的“s”型和较长的“l”型。过去一些研究发现,带有“s”型等位基因的人(也就是基因型为“ss”或“sl”的个体)有更敏感的情绪反应,他们也更易受到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2012年的一篇论文[2]收集了来自30个独立研究的数据,对共计9361名青少年被试的成长经历及其心理发育状态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带有“s”型基因的被试更易因为童年的不幸遭遇而在青春期出现情绪障碍;而相反,如果成长在一个积极温暖的环境,他们也更容易从中获益,例如较少出现酗酒等不良行为。

  情绪放大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开始把被试领进实验室,进行对基因与情绪的关系进行更加严格的实验。本论文的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罗伯特﹒列文森(Robert Levenson)团队的成员们也不例外。

  列文森教授等人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3]中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请被试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带着耳机唱卡拉OK,同时悄悄拍下了整个过程。随后,毫不知情的被试被要求观看一段视频,而屏幕上出现的正是自己刚才的演唱场景。行为分析和被试报告的结果表明,与sl型和ll型被试相比,ss型个体对此类尴尬情境的情绪反应更强,而且这一趋势对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都成立——无论是因“被迫出丑”而产生的愤怒,还是对自己的滑稽表现而感到好笑。在这里,5-HTTLPR的s型基因就像一个“情绪放大器”,而且对所有类型的情绪都一视同仁。

  序列短,笑得开?

  不过,由于人们对自身情绪的感知能力各不相同,在考察情绪差异时,主观报告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这一回,研究者们使用了一种名为“面部动作编号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的方法。FACS将人类所有可能的面部活动分解成一个个“动作单元”,诸如“抬眉毛”、“皱鼻子”等等,任意一种情绪的面部表现都可以对应一个定义明确的动作单元组合。这样一来,研究者就能对被试们在行为测试时的面部表情进行客观的分析了。

  在这次的实验中,研究者们观察的重点是正性情绪的代表——笑。他们给三组不同的被试设立了三种的任务,同时记录下了他们的表情变化。其中第一组被试需要看20张搞笑连环画;第二组被试则要观看电影《天堂陌客(Stranger than Paradise)》中的一个片段,与连环画相比,其中的幽默意味显得更加含蓄。而第三组被试则是参与婚姻关系项目的夫妻,他们被要求在实验室中根据特定话题进行婚姻生活对谈。研究者从对谈资料中选择了其中与婚姻生活冲突有关的话题片段,因为过去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有时夫妻间的冲突性对话也能产生正性的情绪反应。

  行为测试之后,研究者收集了被试们的唾液标本用于DNA测序。5-HTTLPR测序结果与表情统计显示,在对前两组被试进行单独分析、或将三组被试统和在一起分析时,s型等位基因的个数均能很好地预测人们的正性情绪反应。换句话说,被试携带的s型等位基因越多,他们笑的次数也越多。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研究利用丰富的任务设置与客观的评定手段,为5-HTTLPR的情绪放大效应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证据。研究者指出,这种情绪放大效应可能对s型基因携带者带来长期的影响。不过,这背后的具体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