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科研人员首次确认“褐潮”灾害成因

2012.7.24

  中科院专家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科技人员密切合作,日前发现连续四年在河北秦皇岛沿海一带出现的“微微型藻赤潮”应更贴切地命名为“褐潮”,其原因种为抑食金球藻。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仁成介绍,从2009年开始在河北秦皇岛沿岸海域出现的“褐潮”,其影响范围已扩展至山东荣成一带海域。此前,人们一直以为这是一般的“赤潮”灾害。

  2009年6月,河北秦皇岛沿岸海域出现一类新的有害藻华,致使海水呈黄褐色,前后持续约40天。藻华区从山海关延伸至抚宁,扇贝、牡蛎和贻贝出现滞长现象,严重时有贝类死亡。类似的有害藻华在2010年至2012年连续来袭。

  于仁成说,引发该藻华的原因种藻细胞只有2微米左右,属微微型藻类。这种藻的细胞脆弱,不易保存,可供分类学鉴定的形态特征不明显,加上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对微微型级别藻类的研究经验不足,未能对该藻华原因种进行明确鉴定,只是将其归为“微微型藻藻华”或“微微型藻赤潮”。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密切合作下,通过色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最终将引发该有害藻华的原因种圈定为海金藻类中的抑食金球藻。

  “因此,将河北沿海连续四年暴发的这种有害藻华称为‘褐潮’更加确切,并有利于我国有害藻华的研究与管理以及与国外的交流。”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名江说。

  我国是继美国和南非之后第三个出现褐潮的国家。褐潮对养殖业的危害极大,研究难度也很高,专家建议应在国家层面设立“褐潮专项”,对抑食金球藻及其引发褐潮的机理、快速检测与识别方法等以及褐潮的新型监测与预警手段进行研究。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