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塑料造大米面条里加塑化剂? 食品谣言吓唬人

2017.5.24

  近日,岛城一家蛋糕店的肉松蛋糕中洗出棉花的视频刷爆网络,市南区食药监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从涉事店采集的肉松蛋糕样品已交由第三方检测机构,一切等结果出来才能真相大白。虽如此,网上的议论依旧不休。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前,我们还没法下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在网上屡禁不止、花样翻新。为此,半岛全媒体记者梳理出近年来不断“刷屏”的食品谣言。

  谣言1

  有人用塑料造大米

  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人发塑料造大米的信息,为了表示这是“真的”,还配了视频。其中一段视频中,一位女士表示,自己买的大米是塑料的,她用手指碾了一下两种不同的米饭作对比;另一段视频显得更有料,是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形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该视频流传的同时,还配有一段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那么,所谓的塑料大米究竟是不是真的?

  记者搜索“塑料大米”发现,这是一个传了很久的谣言。从2011年开始,国内外社交媒体就出现了类似“塑料大米在中国被制造”的谣言。随后,不少网民和专家指出这种所谓的“塑料大米”并非被当作食物。2015年,网上又出现“塑料大米”的另一个版本“棉花大米”,该谣言称有人用烂棉花做大米。随后被媒体辟谣称,那些所谓的棉花其实是某种塑料或化纤。2016年10月,美国一些媒体和社交网络上流传一段类似的虚假视频,视频还表示“为缩减成本,中国用塑料生产大米,而非种植,并将这些塑料米出口到西方国家。”随即,国内外媒体相继辟谣。同年11月,塑料加工大米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多家媒体相继就此视频进行辟谣。又过了一个月也就是2016年12月,尼日利亚海关查获102袋50公斤装的“塑料大米”,引发全球关注。结果显示,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但因为霉变不能食用。2017年5月,“塑料大米”的谣言再度出现。

  5月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通过官方微信“中国食事药闻”对“塑料大米”进行了辟谣。所谓“塑料大米”生产的视频其实是再生塑料颗粒的加工过程,内容被移花接木了。而且,塑料颗粒比大米贵多了,商家没有造假动机。

  谣言2

  吃荔枝会得手足口病

  5月下旬,荔枝开始陆续上市。然而,一则“孩子吃荔枝可能引发手足口病”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甚广。“请各位爸爸妈妈近段时间暂时不要买荔枝给小朋友吃,最近很多小朋友吃了荔枝后开始发烧,带去看中医后,医生说现在的荔枝几乎都是用药水(有弱腐蚀性)浸泡的,吃后会引起发烧,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所以请家长最近不要给孩子吃荔枝。”对此,不少家长陷入恐慌。

  其实,这则传言在网上也已经流传多年。据水果摊老板介绍,因为荔枝保质期较短,为保持其香味和颜色,会利用冰块保鲜,冰块融化后就成了冰水。而据医生介绍,吃荔枝会引发手足口病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手足口病是消化道传染病,除非有一种可能性,这个小孩可能跟有手足口病的小孩通过接触荔枝后,没有洗手,又用手拿食物吃,这样导致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才有可能传染手足口病。一般来说吃什么和病毒传播,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要避免手足口病不是不能吃什么,而是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荔枝属于热性水果,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可过量食用,易出现上火,从而引起口腔黏膜发炎,但这绝对不是手足口病。

  谣言3

  吞下樱桃核会中毒

  最近,一段“樱桃有毒”的视频宣称:一市民吃了樱桃后,感觉肚子疼痛、呼吸困难,送到医院抢救,被确诊为“氰中毒”;视频中,一“没有具名的专家”表示,樱桃核被嚼碎后,核仁内名为“氰苷”的化学物质会进入人体,与胃酸反应,产生剧毒的“氰基离子”。该视频被加上“紧急通知,小心丢了性命”等字眼后,被网友频频转发。

  记者在网上搜索“樱桃有毒”,发现会跳出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比如一篇题为“五颗樱桃毒晕一个成年人”的网帖里说,上海一游客吃了5颗樱桃后,出现腹痛等症状,随后晕倒在地,还好抢救及时,而晕倒原因也是因为该游客嚼碎了樱桃核。对此,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吴少华表示,网上说法“言过其实”,一是因为樱桃核仁里的“氰苷”,可转化成有毒物的含量非常低,可忽略不计;二是因为樱桃核很小,不易嚼碎,也很难消化,即使误吞,也会随粪便排出,大可不必担心。他表示,每克樱桃核仁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十微克,而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剂量,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2毫克左右(1毫克等于1000微克)。假设每克樱桃核仁能“产生”50微克氢氰酸,一名体重60公斤的成人吃下4.8斤樱桃核仁,才会出现中毒症状。

  谣言4

  活跃的鱼含鱼浮灵可致癌

  近日,一则“太活跃的鱼别买,可能含致癌鱼浮灵”的信息在网上转发,称一些商贩往水里加入名为“鱼浮灵”的白色粉末,半死不活的鱼虾便马上变得活跃起来,食用这种鱼会致癌。

  对此,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主任、中国水产学会鱼病研究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先乐教授表示,鱼浮灵能有效防治水生动物因缺氧而造成的浮头、泛塘等现象。其分解出的碳酸钠、钙存在水体里,有一部分可能会被鱼的体表吸收,或通过腮进入肌肉内,但其吸收的量有限,正常使用不会对鱼造成危害,也没有任何实验证据和理由说鱼浮灵对人体会造成危害。

  但有些不法商贩可能会使用工业级纯度的原料生产出来的过氧化钙或过氧碳酸钠来替代作为鱼药的鱼浮灵。在这种情况下的确可能有引入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风险。

  谣言5

  面条煮不烂因加了塑化剂

  前段时间,一则面条煮不烂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的大爷将面条在水里搓洗,洗出的东西说是加了某种塑化剂或者胶类物质,人吃多了会生病。对此,专家表示,视频中煮过面条之后出现的黏糊糊的“胶”实为面筋,有人猜测是面条里加了塑化剂或者某种“胶”,其实是在误导消费者。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博士指出,面粉及所有生的面粉制品(如面条、面片、饺子皮等)在用水洗时淀粉和水溶性成分就会离开,剩下具有黏性、延伸性不溶于水的物质就是面筋。面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正常食用不仅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相反,它作为一种植物蛋白还可以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而对于“面条加了胶”的传言,专家表示,面条加塑化剂可能是误传,但是加“胶”比较普遍,这种胶并非胶水或工业胶,而是食用胶,学名增稠剂。目前国家允许使用的增稠剂有几十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天然食物中提取的,可使面条的口感更有弹性、更爽滑,同时提高了面条的韧性。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在面条中使用增稠剂合法合规,消费者不必恐慌。

  谣言6

  玫瑰花茶被硫黄熏蒸可致癌

  近日,网上传闻称,市面上用来泡茶的干玫瑰花大都被硫黄熏蒸过。被硫黄熏蒸过的玫瑰花,会有部分氧化形成的二氧化硫附着在花上,进入人体后可形成亚硫酸盐,长期饮用有致癌风险。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室主任张俭波表示,硫黄具有漂白、防腐等功能,是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硫黄允许用于熏蒸水果干类、蜜饯凉果、干制蔬菜等多种食品。“玫瑰花茶属于该标准中的茶制品,按规定不允许使用硫黄进行熏蒸。用硫黄熏蒸玫瑰花属于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不过,他指出,硫本身是自然界的元素之一,玫瑰花可能会有一些来自于自身或者环境的二氧化硫残留本底。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行业标准代用茶》规定,玫瑰花作为代用茶,其二氧化硫含量不应超过100毫克/千克。

  除了作为食品,玫瑰花还有可能用作药材,硫黄熏蒸是很多中药材的加工工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山药、牛膝、粉葛等11种加工工艺使用硫黄熏蒸的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400毫克/千克,其他未经熏蒸但可能本底存在残留的中药材及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毫克/千克。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也规定,草药及香料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毫克/千克。“因此,玫瑰花如作为药材,应符合150毫克/千克这一限量标准。”张俭波说。可见,无论是作为食品还是药材,玫瑰花里的二氧化硫都是有限量规定的。但二氧化硫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由摄入量决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的安全性评价认为,二氧化硫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7毫克。以60千克体重的成年人为例,即使终其一生每天都食用残留二氧化硫的食品,只要每天摄入体内的二氧化硫不超过42毫克就是安全的。

  此外,从经济角度考虑,生产者一般不会使用硫黄熏蒸玫瑰花。因为这样会造成颜色漂白而变浅,并有二氧化硫的气味,后期还要除味、加香,造假成本会增加很多。

  ■链接

  造谣棉花做肉松

  永康大叔被行拘

  近日网络上热传的一个视频中,一名自称“永康侬”的永康大叔声称肉松是棉花做的,视频里他将自己买的一袋肉松饼,用手撕下饼表面的肉松,然后放入水里浸泡,随后用手捞起,发现这些所谓的肉松其实是棉花。该谣言在朋友圈、微信群中流传开来,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随后,永康市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等第一时间介入,主动发声辟谣。市场监管部门对视频中的“鑫趣”牌肉松汉堡(合肥宇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日期为2017年4月1日),进行蛋白质项目检测,同时取医用脱脂棉进行比对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鑫趣”牌肉松汉堡表面肉松蛋白质含量为9.86g/100g,医用棉花未检出蛋白质,可以判定该品牌肉松汉堡表面的肉松不是棉花。

  据悉,在金华市市场监管局的跟踪督办下,永康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永康市公安局对造谣事件进行调查取证。目前,当事人林某已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