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癌症患者体内循环造血干/祖细胞(HSPCs)显示髓细胞偏向。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利民(Limin
Zheng)。多年来一直从事调控人免疫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总影响因子300余点。回国后,以肝癌为主要模型,研究间质免疫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潜在机制,探讨以间质免疫细胞作为肿瘤分子分期和治疗靶标的可行性。

  造血干/祖细胞不仅能够替代耗尽的子细胞库,还在对各种病理情况的初次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的小鼠研究表明,一些肿瘤源性因子可以调控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化,随后促成造血功能失调。但目前对于癌症患者中造血干/祖细胞的特性和作用还不是很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针对来自罹患7种不同类型肿瘤的133名未经治疗患者的外周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在实体瘤患者中循环造血干/祖细胞的组成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所有检测的肿瘤类型中循环粒-单核系祖细胞(granulocyte/monocyte
progenitors,GMPs)的频率增高了4-7倍,在实体瘤患者中循环造血前体细胞显示髓细胞偏向,朝着粒细胞分化。这些髓系前体细胞选择性地富集于肿瘤组织中,高水平的循环粒-单核系祖细胞与疾病进程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