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时评:改善科研环境不能只做看客

2016.1.18

   曾听一位教授抱怨说自己的学生不行,说一流的学生都到了国外,留在国内的都是二流的学生,所以做不出什么重要的东西。以我出国近一年的经历和了解来看,清华、北大和中科院这些单位的学生丝毫不比国外的(包括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和其他国家学生)差,有些还更强。这位老师忽略了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是出不去,而是因为对国内科研实力有信心,也为了不远离父母,仍然选择在国内学习。

  我所在的美国实验室,师生关系非常平等和谐。有科研问题,老板都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申请新项目时,老板也会让大家都来出谋划策,并且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而在国内,老板或领导们高高在上,组会或学术讨论经常演变成“批斗会”:“这么做不对”“这么做没有意义”“你这想法根本不可行”……学生们一旦反驳一句,便会被冠上不尊敬老师领导的罪名。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乎又被老师们说成是思维不活跃,没有创新创造力。科研工作一样繁忙,但国外的博士们似乎更潇洒自由,而国内的博士生们很多都感觉到被压制的苦闷。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博士生导师的职责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激发其科研创造积极性。一名博士应具备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导师,不仅自己科研要做好,还要能够带出一批后生科研力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多放手鼓励学生们自己的想法,多加引导而非斥责,才能提高学生们科研的积极性。我本身也是一名博士生,这一点在我出国的这一年深有体会:当自己的观点和工作被肯定时,思考和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同时,遇到伯乐时心中那种愉悦也是无法形容的。

  此外,国内学生们大都得帮老板干本应属于秘书的活儿,如报账、安排会议行程、预订机票火车票等等。这些琐碎的事情办起来不难,但很分散精力,让大家不能专注于研究和探索。这也容易让学生成为老板的打工仔,唯命是从,缺乏自由意志和话语权,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在美国的课题组,每个课题的开展大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即意识到自己科研领域里某个问题比较有意思,至今还没有解决,于是开展工作去把这个问题搞明白,等到工作结束,文章就是一种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分享的过程。国内很多课题组,课题的开展都以热点为导向,以发文章为目的,即所谓的“科研追星族”。例如,发现最近石墨烯比较热,比较好发大文章,于是很多领域都拿它来做,等到工作结束,又开始追踪下一个热点材料,再拿来用用。文章也多是炫耀的资本。以热点为导向的科研,可能会红一时,但没有深厚的根基,难成大气候。相比之下,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则更容易成体系,更有意义和长远影响力。与其追逐热点,何不努力让自己成为热点?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做起来还是缺乏动力。

  再说科研评价。国内这种“以热点为导向,以文章为目的”的科研风气与我们国家科研体系评价机制脱不开干系。很多项目的申请评价都是以文章、以影响因子为考量标准,而不顾实际工作内容。国外的科研评价也看文章,但更注重内容,看工作的系统性和意义。国内这一问题根深蒂固,似乎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可能得等到更多人意识到这一问题,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真正改变这种局面。

  中美科研存在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感受却一直萦绕在心头。年轻人不应该只做个看客,或者逃避国内科研环境。希望中国的科研也能够像中国的经济一样让外国人刮目相看,希望外国人也都来中国进行交流学习,而不是中国人必须有了国外留学的经历才受到尊敬。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