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海水淡化成本偏高 90%反渗透膜需从国外进口

2013.4.07


banquan20.jpeg

banquan20.jpeg

资料图片

  北京就要用上淡化海水了。在曾经的记忆里,大规模淡化海水成本高昂。据悉,在天津,居民自来水水价是4元/吨,工业为7元/吨,而淡化海水为8元/吨。北京海水淡化项目的实施,是否标志着国内海水淡化成本已经降到了可以工业化的地步?

  3年后,北京每3人中就有1人可用上淡化的渤海海水。根据国家的规划,在河北唐山曹妃甸投产的海水淡化项目,在2016年前后日产量将达到100万吨。

  如此大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未来将大大缓解北京淡水供应的紧张局势。很多人据此认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春天”到来了。记者采访调查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虽在政策和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一些核心技术和设备还依赖进口,我国海水淡化行业仍处于规模小、发展慢、成本高、推广难的阶段,离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产业规划:三年产能提高三倍

  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中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所以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研究海水淡化技术,但进展比较缓慢。

  刚刚过去的2012年被专家称为海水淡化“政策年”: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2012年8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 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将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

  然而到2011年底,我国的海水淡化能力仅为66万立方米/日,这意味着目前的产能到2015年至少要提高三倍。按照现有的产业增长速度,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国家海洋局近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以海水淡化为主的海水利用业去年增长缓慢,仅比上年增长4%,相比其他快速增长的海洋工业,海水淡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海水淡化技术成本高

  尽管国家大力扶持,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至少还面临如下难题:

  首先,技术和设备与国外有差距,难以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两种:反渗透膜法(膜法)和低温多效蒸馏法(热法),虽然我国部分技术如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循环冷却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如海水膜组器、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一些化工原材料等,主要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到50%;耐海水腐蚀管材、蒸汽喷射装置、热效率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90%的反渗透膜仍需从国外进口。

  其次,价格偏高也是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瓶颈。比如在天津,居民自来水水价是4元/吨,工业为7元/吨,而淡化海水为8元/吨。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谈到海水价格偏高的原因时表示,“我国反映资源稀缺性的淡化海水的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建立。”这意味着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一时还难以走市场化的路线。

  此外,管网建设及环保问题也阻碍着淡化海水进入寻常百姓家。淡化的海水普遍呈酸性,自来水管长期输水后会被腐蚀,如果把地下供水管网全部改成塑料管,巨大的管网建设将进一步推高淡化海水的成本价格。而且,每淡化1吨海水就要生产出1吨浓缩盐水,浓盐水排放过多又会污染周边海域,这是制约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根据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我国近海海域的环境污染已经比较严重。“这又进一步加大了海水淡化的成本。”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的阮国龄博士说。

  阮国龄介绍:“一直以来,中国的水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淡水属于水利部,海水属于海洋局,产业规划属于发改委,管道建设属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管理体制不顺也是制约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扶持机制亟待建立

  目前,全球每日淡化水产量已达4970万吨,其中80%进入自来水的市政管网,尤其在中东等缺水严重的地区,美国、新加坡等国的海水淡化利用率也非常高。

  阮国龄介绍:“国外的海水淡化公司成本相对较低,走市场化路线,大多能盈利,而我国日产能约为67万吨,近海污染加大了成本,海水淡化行业仍处于规模小、发展慢、成本高、推广难阶段,在中国,因为自来水供应都不是市场化的,除非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否则海水淡化产业难以取得较快发展。”

  阮国龄建议,国家部委应建立海水协调新机制,共同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强化海水淡化的示范工程建设。

  国家海洋局一位专家表示,国家应该对海水淡化产业进行扶持,但应改变现在对整个产业的扶持方向,不能仅仅是扶持技术研发,一些研发生产机构拿到国家扶持资金后,并不用于研究,而是直接进口国外产品,这样做成本反而更低,还能见到实效。国家应该按照生产出来的水,对生产企业进行补贴。否则,国家投资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