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浙大研究揭示人大肠癌浸润γδT17细胞免疫抑制新机制

2014.9.1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肿瘤研究所黄建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与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严俊教授合作,发现了人大肠癌固有γδT17细胞具有重要免疫抑制作用,并揭示了以γδT17细胞为核心的InfDC/γδT17/PMN-MDSC免疫调控轴及其功用。该项研究于近日以封面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免疫》(IMMUNITY)杂志上。

   大肠癌是全球性高发的常见恶性肿瘤,近30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每年正以每年4.2%左右速度在增长。每年新增大肠癌患者约40万,死亡率约为7.35/10万,已成为我国第四大恶性肿瘤。尽管大肠癌的预警筛查与早期诊断水平提高,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改善了疗效,但总体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左右,如何寻求有效的防治大肠癌的新方法成为肿瘤研究的难点。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的发展,生物免疫治疗的地位日益突出,解除免疫抑制策略已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选择和新热点。

   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黄建课题组通过对百余例大肠癌病例组织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和多色流式细胞检测等系列技术手段,历经4年的研究发现组织中IL-17明显升高且主要来源于肿瘤浸润γδT17细胞,而不是动物模型研究提出的Th17细胞,澄清了人大肠癌IL-17的来源问题。

   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及产物侵入肿瘤组织可激活炎症性树突细胞(Inf DC)而非炎性巨噬细胞分泌IL-23,促使γδT17细胞极化并异常增高。活化的γδT17细胞除分泌IL-17外,还分泌其他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IL-8,TNF-α和GM-CSF等,共同趋化免疫抑制细胞PMN-MDSC在肿瘤组织的聚集,促进其增殖和存活,形成了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导致免疫抑制和肿瘤进展,并提出了以γδT17细胞为核心的InfDC/γδT17/ PMN-MDSC免疫抑制调控轴的作用机制。

   此外,课题组结合了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γδT17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发现浸润γδT17细胞与患者临床不良预后相关指标如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及血管侵犯等呈正相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组织γδT17细胞数量越多,比例越高,则肿瘤恶性程度越高,临床预后可能越差。

   该项研究不仅填补了γδT17细胞在人肿瘤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靶向γδT17细胞治疗以及预后预测大肠癌提供了新靶标和新思路。

   该研究得到浙江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卫计委(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等项目的支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