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帖】^^^^^不同的目的蛋白在pGEX上表达纯化后...

【专题讨论】^^^^^不同的目的蛋白在pGEX上表达纯化后,均遇到了一条杂带,看着很诡异(附图)^^^^^




载体是pGEX
蛋白结构是GST-target protein-6His
纯化是用Ni-IDA纯化包涵体蛋白
电泳是SDS-PAGE变性电泳
不同的目的蛋白,表达均有图上那条比主带低一点的杂带

很奇怪的事


12169807.snap.jpg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 ilovegaga (2013-7-08 17:48:33)


    个人的一些分析:
    从这个图上看
    1,  这个低分子杂带的大小不均一,如果是GST-tag单独表达的话,应该是均一的26KD
    2,  这个低分子杂带的大小随目的蛋白的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有可能和目的蛋白有关

    这个低分子杂蛋白被纯化出来有2种可能模式
    1,  被NI柱纯化出来,可能带HIS(不一定是6HIS有可能是4HIS,5HIS) or Cysteine or Tryptophan
    2,  粘附在GST-Target-6His这个蛋白上被共纯化出来。(很有可能粘附在GST上)

    这个普遍存在的低分子量杂蛋白的来源也有2种可能
    1,表达菌株本身gene翻译的蛋白
    2,我们转化进去的质粒翻译的蛋白

    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质粒翻译的蛋白,因为如果是菌体本身的蛋白,应该是同一种杂蛋白,分子量不可能随目的蛋白的大小不同而不同


    87314143.jpg

  • 3648755 (2013-7-08 17:50:38)


    是pGEX载体的原因,我也遇到过相同情况,甚至构建的思路都相同,哈哈。
    很多文献或资料上都说是表达提前终止,我很有些怀疑。就像你的纯化情况一样,如果是表达提前终止的话,那个小的杂带不应该带有his,纯化时提前终止的蛋白不能吸附于Ni柱。在我的试验中,这条比完整的融合蛋白小的条带对GST亲和柱的吸附也不好,而完整的融合蛋白可以吸附得非常好。所以,这条小带也不完全是GST融合头的部分。
    我推测,小条带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菌体在表达融合蛋白时,大肠杆菌的自身酶或别的什么因素使得融合蛋白从N端断裂了一小段或几小段,留下的是C端的蛋白,就是你电泳上的小条带。这个推测也有一个矛盾之处,那就是为什么空载体表达GST时没有断裂?
    纯化去除这条小带可以用GST亲和柱以及离子交换柱来完成。
  • ilovegaga (2013-7-08 17:51:05)

    QUOTE:

    原帖由 3648755 于 2013-7-8 17:50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

    是pGEX载体的原因,我也遇到过相同情况,甚至构建的思路都相同,哈哈。
    很多文献或资料上都说是表达提前终止,我很有些怀疑。就像你的纯化情况一样,如果是表达提前终止的话,那个小的杂带不应该带有his,纯化时提前终止的蛋白不 ...

    恩,分析的有道理

    还有一个现象,电泳上看,主带和杂带之间的距离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主带和杂带的分子量差是差不多的。(差10KD的样子)
    我的目的蛋白大概在15-25KD之间+26KD GST

    所以我猜测有可能是GST发生了断裂,掉了10KD左右的一段。

    另外一个佐证是,采用同样的表达体系和模式的一批(4个)不同可溶表达蛋白,我用GST柱子来纯化上清,得到的蛋白则没有上述这个低分子的杂带,也就是说可溶表达的情况下,N端GST是完整的,没有断裂。

    现在有点肯定是GST断裂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是表达的时候断了呢还是超声的时候断了?
  • ilovegaga (2013-7-08 17:51:50)


    自己又想了一下,不大可能是超声的原因,因为可溶蛋白也是超声而来

    skykiller兄提到的“那就是为什么空载体表达GST时没有断裂?”这个疑问

    我想可以总结为:为什么可溶表达没有出现N端GST的断裂(空载体一般也是可溶表达GST)?而包涵体表达却出现了N端GST的断裂
  • ilovegaga (2013-7-08 17:52:34)


    下午被一个外行的朋友一问,突然想到了一点,并不是包涵体中所有的变性蛋白都断裂

    由此推翻了上面自己的一个错误假设,超声导致断裂的可能性并不能被排除。

    可溶上清,在超声后,也可能有部分目的蛋白在N端发生了断裂,只不过这部分断裂的蛋白无法被GST柱子纯化出来(依然存在与上清中,如果拿上清去过一边NI柱,估计也能纯化出那部分断裂蛋白),以至看可溶纯化后的电泳结果是单带,就误以为是“目的蛋白没有发生断裂”

    所以回到问题的原点,“是表达的时候断了呢?还是超声的时候断了?”
  • ukonptp (2013-7-08 17:53:32)

    兄台可能纯化任务繁忙,只做纯化后的蛋白电泳,我是纯化全过程都用电泳检测的,包括诱导前后的全菌样品。

    超声确实有时候会引起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蛋白断裂,我在“蛋白质纯化武器-工艺篇”中也曾提到和分析过。但那和本贴中的GST融合蛋白断裂情况不一样。

    “工艺篇”中提到的那种断裂是在超声过程中产生的,不超声的表达菌做电泳没有断裂情况。而GST融合蛋白的断裂在破菌之前就产生了,换而言之,在大肠杆菌表达后的胞内就有部分断裂。

    这种断裂与是否包涵体表达无关。我所纯化的一个GST融合蛋白是可溶上清表达的,也有断裂条带存在。我的断裂带与目标带的比例在这个例子中大约为3比7,但这个比例是可变的,另外一种表达蛋白的这个比例要少得多。

    综合一下目前的推测:
    1、重组工程菌诱导后先表达全长的GST融合蛋白;
    2、部分全长的GST融合蛋白在表达后被大肠杆菌自身所切断,而这种切断与目标蛋白是否可溶表达无关;
    3、这种切断应该是在表达后的短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可能是在转运之前发生的。因为诱导时间的长短与这种断裂的比例从电泳上看无明显差异。如果断裂的过程在菌体内一直都在进行的话,就会有诱导时间越长,断裂条带比例越高的现象。
    4、宿主菌无论表达何种外源蛋白,单个多肽链表达好后都是可溶的。宿主对不同GST融合蛋白的攻击效果不一样,有着不同的动力学。蛋白被转运后,攻击就停止了。这时,融合蛋白或成可溶状态,或聚集形成包涵体。
    5、宿主菌对空载体表达的GST蛋白攻击无效果,可能与蛋白的本身结构和大小相关。融合表达的GST蛋白也是攻击效果不同的。
    6、攻击断裂是从N端开始的,会造成N端的GST蛋白与GST亲和柱的结合产生障碍。不知道有没有熟悉GST蛋白酶和底物关系的战友来验证一下,是不是GST蛋白缺失N端10KD片段后,酶与底物的结合就非常困难了。

    信手所写,大家讨论讨论。
  • ilovegaga (2013-7-08 17:54:21)

    因为杂带并不是很粗,而可溶表达的主带在原始超声上清也不是非常粗,所以无法从原始超声上清电泳纷乱的条带中准确判定表达时是否有N端的断裂

    还是上图说话

    可熔表达

    这个图上“50-上”代表50号蛋白的超声上清纯化
    “60-上”同理


    60597844.snap.jpg

  • ilovegaga (2013-7-08 18:00:17)

    再看55号蛋白和61号蛋白的沉淀包涵体电泳

    也无法从原始沉淀中看出明显的那条“低分子量杂带”
  • ilovegaga (2013-7-08 18:03:43)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觉得那条普遍的“低分子量杂带蛋白”是目的蛋白是N端发生了断裂后形成的,从杂带和主带的分子量差(各个样品的分子量差均为10KD左右),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在GST这个融合头中间发生了断裂,而且每个蛋白断裂的位置应该一样或者近似。

    至于为什么会断裂,暂时我还无法判断是超声还是表达的过程中被剪切。
  • ilovegaga (2013-7-08 18:04:36)


    从方法学的角度讲,象这种普遍的断裂,“实验操作引起的系统原因”几率大点
    但很少听说GST会被打断

    我们超声的方法是:20-40ml裂解体系 400-600瓦功率 冰浴超5s停3s,总时间10-20分钟,也就是5s超声75-150次

    同样也很少听说GST会被大肠杆菌自我酶解切断(开发GST融合体系的人不会拿残次品出来面市),如果个别蛋白的GST被切断,还可以归咎为后面连的目的蛋白的影响。
  • kuaizige (2013-7-08 18:04:59)


    你做一个诱导后的全菌电泳,不超声破菌,就会发现断裂带也是存在的。这可以佐证断裂不是超声引起的。
    GST融合蛋白断裂绝不是个别现象,从我的经验来看,至少有50%的GST融合表达存在断裂小条带。说GST融合体系是残次品可能有点过了,但这个系统如果大面积的存在这种断裂的话,说它有缺陷是不为过的。
  • ilovegaga (2013-7-08 18:05:35)

    QUOTE:

    原帖由 kuaizige 于 2013-7-8 18:04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

    你做一个诱导后的全菌电泳,不超声破菌,就会发现断裂带也是存在的。这可以佐证断裂不是超声引起的。
    GST融合蛋白断裂绝不是个别现象,从我的经验来看,至少有50%的GST融合表达存在断裂小条带。说GST融合体系是残次品可能有 ...
    我的意思是通过看上清和沉淀电泳,也很难判断那条“杂带”的存在或者不存在,更不要说全菌了:p
    本身菌体的蛋白带就很多很复杂。

    GST融合蛋白在表达和纯化的过程中发生断裂或者降解确实很常见,但一般都是发生在C端(N端还是第一次遇到,一直认为GST这个蛋白还是很稳固的,不然也不会用来做融合头),也就是说降解的都是连在GST后面的目的蛋白,因为很多目的蛋白表达的时候都是做的片段不是全长,所以更容易降解。用GST柱子纯化的时候就能看到很多杂带

    前些日子遇到过几个可溶蛋白是在诱导阶段发生降解,于是后来通过缩短诱导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降解的水平,看图

    诱导3个小时和过夜诱导,在主带差不多浓度的情况下,杂带明显是短时诱导的少
  • junhun (2013-7-08 18:05:58)

    两位高手谈的不亦乐乎呵呵
    其实这个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GST融合的蛋白
    原因我认为是N端的GST在纯化过程中断裂。
    GST融合的蛋白无论是胞质表达还是包涵体都经常存在融合蛋白和单纯GST一起被纯化出来的现象。
    具体我没有查到文献,但我隔热猜测可能是大肠杆菌中存在内源的可以切割PGEX酶切位点的酶。但我也没有真正去研究过,但这种现象经常遇到。
    其实对于这种情况,直接在pet28也许比GST融合,无论在表达还是复性方面都更有利。
  • ilovegaga (2013-7-08 18:06:37)

    QUOTE:

    原帖由 junhun 于 2013-7-8 18:05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
    两位高手谈的不亦乐乎呵呵
    其实这个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GST融合的蛋白
    原因我认为是N端的GST在纯化过程中断裂。
    GST融合的蛋白无论是胞质表达还是包涵体都经常存在融合蛋白和单纯GST一起被纯化出来的现象。
    具 ...
    你的意思是纯化过程中的断裂:p

    那是超声阶段,还是过柱阶段,甚至是保存储藏阶段(短时室温,当天4度,隔日-20度)断裂的可能性大点?

    我们选pGEX的原因有很多,之前也用过pET28。
    其中有一条pGEX的优点是表达量大(这个基本都这样认为),广源目标蛋白的表达机率大一点(我们做很多不同蛋白)

    如果要做复性,我肯定不选GST融合,越简单的融合蛋白越容易复性:p
  • ukonptp (2013-7-08 18:07:40)


    我的观点不是纯化过程引起的断裂。
    另外,个人认为laboy的电泳图仅有纯化后的样品,不能反应GST小带的量与诱导时间相关。
    看下图,1为全菌电泳(不超声样品与此相同),2为超声破菌沉淀,3为破菌上清,4为Ni柱穿透,5为Ni柱洗脱。
    从条带的量上来讲,断裂似乎并不是一分为二,否则电泳中应该能看到那条10几kd的带(和断裂的大带在摩尔比上一样)。
  • ukonptp (2013-7-08 18:08:55)


    第二张为后续纯化图片。18为GST穿透样,19为GST柱洗脱融合蛋白。断裂片段不吸附,目标融合蛋白吸附(很少量穿透)。(柱条件不是标准的GST柱纯化条件)。
  • ritou1985 (2013-7-08 18:10:18)

    目的蛋白是什么样的蛋白?

    既然你选择pGEX系统,说明靶蛋白分子量比较小。

    那么有没有考虑目的蛋白本身容易被降解呢,比如泛素通路?因为那条杂带与GST的分子量大小很接近。

    个人觉得,可以用WB检测试试看。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目的蛋白是什么样的蛋白?

    既然你选择pGEX系统,说明靶蛋白分子量比较小。

    那么有没有考虑目的蛋白本身容易被降解呢,比如泛素通路?因为那条杂带与GST的分子量大小很接近。

    个人觉得,可以用WB检测试试看。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ilovegaga (2013-7-08 18:10:53)

    第二张为后续纯化图片。18为GST穿透样,19为GST柱洗脱融合蛋白。断裂片段不吸附,目标融合蛋白吸附(很少量穿透)。(柱条件不是标准的GST柱纯化条件)。

    ===========================================================================================================

    我觉得我们遇到的是同一种情况

    看图非常象,而且你18/19泳道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把我想做的实验给做了

    断裂发生在GST中间,导致NI柱纯化下来2部分蛋白,一部分是完整的GST-TARGET-6HIS,另一部分是残缺的GST-TARGET-6HIS,这样的样品再过一个GST柱子,就能纯化出完整的Gst-target-6his

    我想问一下skykiller ,您认为是纯化过程中的断裂,那针对这个情况,您是通过优化纯化过程条件呢还是另外加了一步GST柱子?
  • ilovegaga (2013-7-08 18:11:18)

    目的蛋白是什么样的蛋白?

    既然你选择pGEX系统,说明靶蛋白分子量比较小。

    那么有没有考虑目的蛋白本身容易被降解呢,比如泛素通路?因为那条杂带与GST的分子量大小很接近。

    个人觉得,可以用WB检测试试看。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我们已经考虑过目的蛋白的降解,但是通过以上几个帖子的分析,能被NI柱纯化出来,又不是菌体的杂蛋白,就说明杂带是有6HIS的,也就是说C端是完整的
  • ukonptp (2013-7-08 18:12:25)

    您认为是纯化过程中的断裂,那针对这个情况,您是通过优化纯化过程条件呢还是另外加了一步GST柱子?

    ========================================================================================================

    哈,你可能理解错了,我一直都不认为是纯化过程中的断裂,而是在表达过程中的断裂。纯化能去除这条断裂条带,就像我的电泳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