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尹磊明在《自然》等杂志上连发两篇重要文章

2007.10.08

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消息,美国《天体生物学》 (ASTROBIOLOGY) 杂志在特种论文栏目刊载了中科院南京古生物
所尹磊明研究员等多位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太古宙—古元古代石墨颗粒的超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特性:意在认识高变质岩中的生命遗迹”(第7卷4期)。

尹磊明等系统研究了从我国山西五台山地区太古宙—古元古代五台变质杂岩体的角闪石英岩中产出的丰富石墨颗粒。研究发现,岩石薄片原位观察显示在石英碎屑间出现的石墨颗粒是异源发生的,将浸泡获得的石墨盘状物应用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石墨盘状物与其母岩同样经历了513±50ºC的高温变质,这也证明了这些石墨盘状物是原位保存的。大部分石墨颗粒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显示与变质作用和晶体生长相关的石墨晶体具有六边形轮廓等形态特征,但是,部分石墨盘状物显示了明显的边缘同心褶皱、表面皱纹和复杂的超微结构。同时,单个石墨盘状物的离子探针分析显示碳同位素组分从-7.4‰ 至 -35.9‰ (PDB), 平均-20.3‰, 这个结果与全岩碳质物的同位素分析相一致。

这些五台群石墨化碳质颗粒的直径大小、超微结构和稳定同位素信号均表明,其形态和地球化学信息都受到了变质作用的影响,并且这些石墨化碳质颗粒的有不同的来源(包括非生物的)。因此,考虑到生物和非生物的碳质来源以及石墨片的形态,尹磊民等认为一些具有边缘折叠、表面褶皱的圆形石墨片,很可能是压扁、挤压,随后再石墨化的有机壁球体。该研究表明即使在高变质的太古代岩石中,也可以寻找远古生命的信息。

此前,尹磊明研究员为首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早期胚胎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休眠卵化石。该项成果发表在2007年4月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题为“陡山沱滞育卵囊中动物胚胎化石”。

该发现是目前最早的动物化石可靠记录,将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即动物在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雪球”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与以“瓮安生物群”为代表的动物化石年代相比,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千万年。该研究证实了早期后生动物胚胎与其它许多真核生物一样,具有显著刺状突起的休眠囊胞。同时这一发现不仅打开了另一个探讨早期动物胚胎化石的窗口(与“瓮安生物群”的磷酸盐化胚胎化石相比),即隧石结核中的硅质微体化石将是寻找早期动物化石记录的重要途径,也为探讨全球埃迪卡拉纪早期地层出现的‘大型复杂疑源类’的生物属性及其分布拓开了新的窗口和思路。

为验证和进一步解决“瓮安生物群”时期的年代问题,以尹磊明为首的科学家小组于2006年下半年在三峡地区展开了一种称之为“疑源类”的微体化石及其地层学研究。他们选择宜昌晓峰河剖面开展研究,对陡山沱组大量发育的燧石(硅质)结核开展逐层采集样品。通过实验室的岩石切片,尹磊明等从600余个薄片中获得了大量保存原位保存的具显著刺状突起的“化石。研究发现“大型具刺疑源类”在陡山沱组底部就开始出现,并显示出可能的化石分带和潜在的生物地层价值。

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类以前作为疑源类、被称为“Tianzhushania”(天柱山球藻)的微体化石具有2至16个分裂球的动物胚胎发育特征,这些分裂球包裹在复杂装饰的有机质包被壁内,与现生动物(如节肢动物)的滞育卵囊胞内含早期卵裂的胚胎很相似。从而否定了其藻类化石的属性,当然也不是贝雷等认为的巨大硫细菌,而是动物的休眠卵。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