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科技35年后赶英超美?

2013.11.27

  如果美国、欧洲和日本仍然按照现有的规律往上发展的话,那么,中国科技和美国、欧洲的交叉点将是35年后。 中国科技什么时候能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在27日上午的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分论坛上,国家科学技术部基础司重大项目处处长沈建磊借用联合国人类发展组织的预测报告说,如果美国、欧洲和日本仍然按照现有的规律往上发展的话,那么,中国科技和美国、欧洲的交叉点将是35年后。

  “我们希望35年后可以追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他说。

  虽然抱有这样的希望,沈建磊也承认中国目前存在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

  科研投入长期“欠费”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多数国家的科研经费也受到了影响。沈建磊指出,我国在科研的政府预算上也在削减。那么,如何在预算削减的同时保证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沈建磊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科研投入会持续不断地上涨,总是存在一个发展和调整的时期。而目前,我国就处于一个重要的调整期。从国家整体的科技战略考虑,国家需要稳定地支持科研的自由探索,尤其是在未来的重点领域,比如环境、安全、健康和能源等重大问题。

  德国教育与科研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奥利希(Reinhold Ollig)表示,由于研发是每一个政党都优先支持的领域,关乎国家的未来,所以在未来的政府预算上,科研的投入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德国应该有足够的钱来支持(科研)”。

  除了德国,《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今年10月走访瑞典的几大高校时也了解到,瑞典政府在研发上的投入和预算非但没有受到经济的衰弱而削减,反而在一些比如医疗和健康等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比如瑞典最大的医科大学卡洛琳斯卡学院就获得了政府的资金支持,正在兴建多个实验室。

  和欧洲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最高决策层也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即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但沈建磊提出:“我们国家希望基础研究的投入到 2020年达到(GDP的)2.5%,但是现在始终没有突破2%。大家可以看到以色列、日本、美国这些国家长期在科学研究上能够有持续稳定的投入。”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科技体制的改革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是否会改革以项目直接拨款为主的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机制,沈建磊认为这是必然趋势,虽然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步履缓慢。

  中国论文量非“泡沫”

  从中国在SCI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变化亦可见中国科研的进步。沈建磊指出,1981年全国在SCI上发表的论文是1279篇,到现在则有20万篇,位列世界的第二位;另外,从2010年起,我国的整体ZL申请数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的第四位。

  面对着舆论对国内论文和ZL“泡沫”的质疑,沈建磊对本报表示,中国论文数量世界第二并不应该用泡沫来形容,毕竟论文的质量水平是和国家的科研水平一致的,而总体上,我国的科研水平和欧美相比仍存差距。但至少,量变才有质变,数量的增长也是最终实现质的突破的必经之路。

  在演讲中,沈建磊专门介绍了我国科技部在最近10年内组织的支持科学研究的计划,因于1997年制定而被称为“973计划”。十几年来,“973计划”总共部署了1000多个项目,目前400多项已结题验收。而未来该计划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国家能源安全、脑计划和脑科学以及深海科学的研究等。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