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输血港大医院:昂贵的医改样本

2014.8.14

  每周一早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医院”)急诊科主管朱嘉理医生会从香港的家中,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到一水之隔的深圳上班。通常,他会在港大医院待到周末才返回香港。即便人在香港,他的手机仍然24小时开通—按照制度,急诊科的值班医生们,随时会将刚接诊的危重病例报告给他。

  作为卫生部的医改试验和深港在公共领域合作的双重样本,朱嘉理所在的港大医院运营两年零一个月以来,从未离开过公众的视线。今年7月,一份香港大学委托普华永道所作的审计报告从一份内部会议文件中流出,指港大医院“两年亏损10亿港元,若一切维持现状,至2023年医院将亏损多达48亿港元”,让港大医院再度成为全国媒体的焦点。

  “审计报告风波”之前,朱嘉理刚度过了一个急诊日门诊量超过400人的、满负荷运转的六月。急诊科一年多来患者数目逐渐攀升,到了今年六月,在目前的配备下达到满负荷。两年来,港大医院也经历了刚开业时的人流偏少,到目前传出“预约电话连黄牛都打不通”的过程。港大医院院长邓惠琼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应,今年上半年,医院门急诊量(包含体检)27万人次,出院人次7458人次,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37.2%、362.1%。

  “审计报告风波”之后的8月1日,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港大医院将全科门诊的打包费用从130元提高至200元,即将于9月1日起实行。

  输血,再输血

  似乎看不出“亏损风波”对港大医院有什么影响—风波之后,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迅速回应曰“2013年港大医院收支平衡”,港大方面也承诺资金管理不会影响港大医院的运转。

  几方回应均没有解释“亏损10亿港元”、“港大垫付2亿港元”的个中因由,有了解深圳医疗界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港大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非营利属性决定他们不存在“亏损”,医院运营不足部分,由深圳市政府来补。至于港大“垫付”的2亿港元,港大发言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该款项是作“医院临床管治督导之用”,获得该份内部会议文件的相关人士则透露,该款项是在2012年港大医院开业之后逐步增加的。

  港大深圳医院是在CEPA框架下,引入香港现代服务业的尝试,同时也是内地公立医院体制的改革样本。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卫生部当时首先找到港大,希望港大与深圳合作,正是在部委层面的强力推动下,才有了此次“联姻”。虽然是香港大学的附属医院并由港大进行管理,但这是一家深圳市政府总投资35亿人民币并拥有100%股权的医院。从管理体制、人事制度、价格机制等多方面改革,深圳市政府都对其抱有厚望。尽管在医院运营初期深圳市曾表态,要视情况追加投入,但在2013年深圳市《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方案》出台、加大医疗投入政策落地的背景下,对港大的项目投入减少了约1亿。更重要的是,仅2013年与2014年,深圳市政府对港大医院的投入已达19.5亿,35亿的总投资额已经过半。

  港大医院的运营模式、收支压力显然有别于现有的内地公立医院。据财新网报道,港大医院2013年的全院营业收入约1亿元人民币;按2014年计划门诊量和床位数测算,2014年营业收入预计在2亿元左右(不包含特需医疗业务部分)。而根据《2013年深圳市卫人委部门预算公开》,当年市公立医院项目预算支出11.87亿元人民币,其中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项目支出预算为10.5亿元人民币。2014年深圳市政府将拨付给港大深圳医院9亿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设备支出3亿元,其他支出6亿元。

  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报道,2009年深圳公立医院收入是104亿元,支出是116亿元,政府投入29.7亿元,政府投入占支出的25.6%。而2008年医院支出108.04亿元,政府投入18.36亿元,政府投入占支出的17%。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广东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廖新波向时代周报表示,香港的医疗模式,能够为全民提供免费医疗,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医生价值得到体现,民众基本是满意的,它是全世界最好的模式之一。在香港和在深圳也有得以成功的条件—深圳的财政收入不少。“目前深圳在医疗与教育占政府财政支出的5%;而香港在医疗与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44%。如果深圳政府将医疗预算提升到8-10%,深圳完全可以做到香港的全民免费医疗,而且医生的知识价值得以回归。”廖新波说。

  依据《深圳市本级2014年政府全口径预算》,2014年,深圳财政收入预计为1938亿元,医疗卫生方面的计划支出73.2亿元。

  如此投入,实际上大大削弱了港大深圳医院的改革样本意义。深圳某三甲医院主治医生李亦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如果政府对其他医院的补贴能达到港大医院的力度,他们做肯定不比港大医院差,“医生都是一样的医生。”

  深圳近年积极推行的有两项医疗改革:去编制化和医生多点执业,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复,其管辖下10家公立医院(不含港大医院)有1万多名医生,编制内外的医生比例约为6:4。对于这两项改革的进展,深圳市卫计委均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今年“都在停滞”。

  争议自负盈亏能力

  8月1日,港大医院官网上挂出一则消息,表明深圳市政府近期批准了一份由深圳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人保局联发的《关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全科门诊打包收费标准的通知》(深发改【2014】881号),允许港大医院将全科门诊的打包费用从130元提高至200元,自9月1日起实行。

  200元每人次的打包收费,正是港大医院在试运营期间提出、但两年来因为未通过深圳物价局批准,而一直未得到实行的标准。据报道,港大医院2013年的支出中,有一半是医务人员的薪资。“高薪养廉”是港大医院的其中一张名片。医生年薪30万元起,平均年薪56万元—李亦透露,他的年薪约为20万元。收入与开药和检查完全无关,使得港大医院有条件真正“不开大处方、不收红包”。

  自2012年7月开业至今,港大医院门诊一直实行“先全科,后专科”的接诊模式,病人要先看全科,不可以挑选医生,如全科医生认为需要转诊,再转入专科。与之相随的是“打包收费”模式。为了彻底实现医药分家,消除医生开大处方、过度医疗的动机,港大医院引入了国际通行的模式,全科门诊打包收费,打包项目包括挂号、诊查、基本检查、非严重伤口处理费及七天内基本药品费等。130元/次门诊对于内地医生来说也许“很高”,但按照香港的医疗支出标准,80%是工资支出,20%才是医疗器械药品。根据测算,一次门诊的平均收费超过200元,因此,港大医院在试运营期间即提出,打包收费应当为200元。港大医院院长邓惠琼曾表示,“按130元收费是亏的。”而且,其中100元都用于医生的薪资。

  不管将来仍是政府全额补贴预算,还是需要逐步平衡收支,在这一场医改试验里,港大医院自身的经营能力都是争议焦点,也是医改样本的可推广性备受关注之处—这也是“两年亏损10亿港元”令舆论哗然的原因。

  港大医院2013年11月5日开始试运营的国际医疗中心,是在这项颇有点尴尬的巨额公共投入中新的尝试。

  在港大医院用字母“A、B、C……”依次排序的大楼中,唯一不在字母序列中而单独标为“V”的国际医疗中心,显得尤为独特。在港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口中,它被称为V楼,医生们在介绍时则会直接释义为“VIP楼”,在港大的回应中,按照香港的习惯称之为“私家病房”,而港大医院则低调地称其提供“用者自付”服务。国际医疗中心以经营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为主,为达到财务支出平衡,港大深圳医院曾提出特需医疗服务占比至少为40%。

  在这里,看一次医生的诊金在750-1500元之间,具体数额根据病情、病情复杂、看诊时长来确定,不可使用医保,需要完全自付费用。可以指定专家,比如妇科就可以预约香港教授。

  根据港大医院官网显示,医院完整配备后的2000张病床中,有300张为VIP病床。相比之下,香港伊利沙白医院的特需医疗资源所占比例远没有这么庞大。资料显示,伊利沙白医院的总病床数约为1850张,据朱嘉理回忆,其中提供特需服务的“私家病房”,只有从前遗留下来的两个病房,加起来30多张病床。不过,根据深港双方合作协议,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将坚持公立医院属性,纳入深圳市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优先满足深圳市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廖新波认为,国际医疗中心的存在,其合法性和合理性都有待商榷。“怎么能拿公帑盖楼,用于VIP服务呢?医院的公益性必须通过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来体现的。人们质问港大医院的巨大投入,是有意义的。目前对医院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要求自我经营的思路上,这是不对的。”廖新波说。在他看来,更令人担心的不是港大医院未来的走向,而是作为一个样本复制的可能性。

  不过,起码现在,朱嘉理的工作是见到成效的。作为主管,朱的工作是督导急诊科医生的诊疗和抢救,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及现场督导危重病人的救治,并且参与医患关系处理。今年年初,一个病人从高处坠下,多处受伤,在朱的协调下,一共出动来自急诊、外科、骨科、麻醉科、放射科的五名医生协同抢救。

  在朱嘉理的团队里,有23名急诊科医生,从广州某热门三甲医院过来的至少有两位。其他则来自深圳、河南等地。这些医生都认同医改的理念,接受“没有编制”的状态,他们组成多个兴趣小组,被派往香港、澳门、澳大利亚、日本等地,进行多个急诊科目的培训。在港大医院,原来的急诊内科医生要学会缝合与心肺复苏,做了20年急诊外科的医生也要学会B超、毒理等项目—所有的急诊科医生,都必须是急诊全科医生。这在内地医院,是很难做到的。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