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科院张江永研究员PNAS发表新研究成果

2014.10.15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白垩纪早期的七鳃鳗(lamprey)幼虫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七鳃鳗是两种幸存的无颚脊椎动物之一。被发现的七鳃鳗化石,有3.6亿年历史,在恐龙出现之前。因此七鳃鳗被称为“活化石”,是我们了解早期脊椎动物进化的关键。此外,七鳃鳗也是少数经变态成为成体的脊椎动物之一。

  它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长时间的幼虫期、独特的变态期、以及具有显著不同解剖学特征、相对较短的成体期。尽管化石记录证实,现存七鳃鳗的许多特征最早于晚泥盆世(Late Devonian)出现,由于缺乏七鳃鳗幼虫或变形七鳃鳗的化石,对于七鳃鳗的生命周期缺乏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首次发现了来自中国内蒙古白垩纪早期、预变态和变态中的“孟氏中生鳗”(Mesomyzon mengae)幼虫化石。这些七鳃鳗幼虫化石看起来与现代的七鳃鳗惊人相似,具有鳗鱼样的身体、很小的眼睛、口笠(oral hood)和下唇、前定位的鳃区,沿背侧连续的鳍褶,从肠中留下的碎屑判断其具有相似的摄食习惯。

  相比之下,更大的变形中的个体有着相对比大耳囊略大的眼睛,厚口笠或尖尖的吻部,可以辨别呈放射状、但仍然在前部扩展的鳃区,但缺乏口盘,这些是现存七鳃鳗变态早期的特征。

  新研究不仅记录了七鳃鳗的幼虫状况,还表明了七鳃鳗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出现在现有模式中实际上不会晚于白垩世早期。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