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月球探测器可应对“月夜生存”挑战

2010.6.20

  在中国科技馆今天组织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首场讲座中,中国绕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了“嫦娥三号”将实现的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创新点。

  “月球晚上的温度是零下180摄氏度,而且一天黑就是半个月,如果不能持续提供能源,保证一定温度,所有的仪器都会冻坏。”他说,“唯一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是原子能电池,可连续工作30年,这项技术我国已经攻克。”

  同时他介绍说,与“嫦娥一号”的探月轨道不同,“嫦娥三号”卫星不采取多次变轨的方式,而将直接飞往月球,其中最困难的问题是降落。“在地球或火星,因为有大气,可以采用降落伞的方式。但月球是绝对真空,降落伞无法使用,所以科学家采用另一种办法,边降落边用发动机反推,减缓降落速度。”他说,“大约离月球15公里时,反推发动机就要点火工作,到离月球100米时,着陆器将暂时处于悬停状态。这时我们在地球上已完全无法遥控,但着陆器会智能地自动选择一块平整的地方降下去,并在离月球4米的时候关闭推进器,呈自由落体降落,确保软着陆。”

  他还表示,着陆器降落后,里面会走出月球车,一边走一边探测。“这个月球车是中国最高智能的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己导航、避障、选择路线、选择探测地点、选择探测仪器等。上面还安装了一台雷达,可以边走边探测月球内部的结构变化。”他说,“此外,着陆器上搭载了七套设备,包括一套天文望远镜,这是世界上谁也没做过的。”

  讲座中,欧阳自远从人类探测月球的缘由与进展谈起,介绍了人类探月的历史,月球的资源、环境,探月的战略意义,以及我国探月工程已取得的科学成果和下一步工程的展望。整场讲座持续近两个小时,让听众美美地享受了一场丰盛的“月球大餐”。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