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英科技合作聚焦之一:做大做精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

2007.11.02

当今,全球化已经成为资源有效配置的主导方式。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R&D活动,也正通过各种合作共赢的方式体现出强烈的全球化特征。作为其中的典范,“中英科技”(UK-CHINA Partners in Science)双边合作计划已经在第一阶段(2005-2006)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2006-2008)的合作计划,也进展顺利。据悉,英国与中国的科技论文合著数量,目前已超越任何其他一个欧盟国家;在基础性研究领域,英国正成为欧盟国家中与中国进行科研合作频率最高的国家。
 
10月30日,作为中英科技合作的“助推器”,英国研究理事会中国代表处在京正式成立,这是该理事会在欧洲以外开设的首个分支机构。“我们需要确保科研人员个人尝试为中英联合项目寻求资助时不会遇到任何障碍,”英国研究理事会中国代表处总代表高德文表示,“如果我们能把两个国家的科研支持体系更好地联合起来,那么中英两国之间的科研合作出现极大增长的前景将一片光明。”
 
目前中英科技合作的具体进展如何?对读者有何启示?为此,我们特开设“中英科技合作聚焦”专栏,定期刊发本报记者对话有关科学家的特别报道。——编者
 

482_200711020914541.jpg


KSCDC工作人员在作现场问卷调查。

中英科学家合作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KSCDC)启动4年来,已经收集了超过41万健康人的基本数据信息,将用于建设该领域全球最大的数据信息库,从而可望为多种慢性病病因学的研究和防治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正在步欧美后尘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中国多种慢性病的流行趋势是在步英国和欧美国家20年到30年前的后尘。”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KSCDC)项目英方负责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陈铮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KSCDC项目的中方总顾问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教授,项目中方总负责人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李立明研究员。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慢性病全球报告》,指出当前慢性病正在严重威胁全球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这些危害有80%发生在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慢性病的范围,WHO定义为心血管疾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以及视力衰退和失明、听力衰退和失聪、口腔疾病和遗传疾患等。估计2005年全球慢性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500万,远远高于传染性疾病。WHO认为,若每年能将慢性病的死亡率下降2%,今后10年将可以挽救3600万条生命的过早死亡。
 
陈铮鸣说,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在中国基本上还是保持着一个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更趋年轻化;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乳腺癌、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升高。陈铮鸣介绍说,慢性病在英国近20年控制得非常好,心血管疾病近30年下降了约50%。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英国政府长期坚持不懈地提倡控烟和戒烟,使英国男性的吸烟率从最初的7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20%到25%,由此降低了多种与吸烟相关疾病的死亡率。但是,目前中国的吸烟状况和欧美等国家20世纪50年代初的情况非常相似,处于早期,吸烟造成的疾病还处于上升阶段,而吸烟造成的健康危害会有一个滞后效应,中国的这种滞后效应会在30~40年后达到高峰。
 
来自我国的疾病监测数据表明: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人数将近600万,已成为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分别为85.3%和79.5%。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从1991年到2002年患病人数增加7000多万,已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杀手。中国大城市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达到6.1%,估计糖尿病患者为2346万人。
 
“中国目前最大的挑战还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陈铮鸣总结说。
 
前瞻研究锁定病因

 
作为项目的中方总顾问,陈君石院士在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现在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如血管癌在某些地方高发,在另一些地方则不高发,那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找一些高发地区和不高发地区的病例来进行血样、尿样、饮食等方面的比较。这叫作横断面调查,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不能说明疾病的因果关系。还有一种研究方法叫作病例对照,比如找一个肺癌病人,再找同一个地区的不是肺癌的病人,对照比较两者过去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但这种方法的干扰因素也很多,我们也无法由此得到肺癌的发病原因是什么。要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国内外比较公认的方法就是前瞻性研究。
 
陈铮鸣向记者解释说,除遗传因素以外,环境因素在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确定疾病的因果关系,就需要一个长期的深入研究,即前瞻性研究。它是指在一个人仍健康的时候,就开始对他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追踪,包括了解他的生活、饮食、居住环境、室内空气污染以及身高、体重、血压等方面的变化。这样一直不间断地观察研究下去,其中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对象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他患病前和患病后的情况,在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后,就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了。前瞻性研究时间越长,积累的发病和死亡的病例越多,其研究价值就越大。
 
陈君石院士则表示,尽管前瞻性研究是当前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非常热门的方法,但由于等待时间长、投资比较大,收集足够多的样本数据资料的工作异常艰苦,因此现在能够开展这种研究的机构还很少。与比较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病情况和病例对照研究不同的是,虽然前两种研究方法相关文章非常多,但是它们的科学价值远远小于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的最大好处就是将慢性病的研究放在了同一个起点上,开始每个人都是健康的,以后有人得病了、有人没有得病,从这样的队列里选1000个肺癌患者和1000个没得肺癌的人进行比较,这样就很可能找到因果关系。前瞻性研究样本越多、队列越大,就越能较快地得到更加逼近真实的结果。
 
大样本 高精度

 
“KSCDC将涉及50万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前瞻性研究之一。”陈君石院士说。
 
KSCDC于2002年下半年立项,2004年逐步选定10个采样点,目前还处于数据采集期,已经收集了超过41万健康人的基本数据信息,预计到2008年6月将完成全部采样工作。根据中国疾病的分布情况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因素,项目组一共选了10个点,5个在城市、5个在农村。内容有一个非常详细的问卷调查,包括饮食、吸烟、喝酒、日常生活习惯、体力活动、精神状况以及家族病史等;还有测量血压、体重和肺功能;最后一项是抽取血液样本。英国方面专门为该项目开发了30多个软件,实现了无纸调查,以确保数据质量的可靠和可控。
 
之所以要选取不同年龄组的50万人,陈铮鸣解释说,是因为以往的前瞻性研究由于样本数量比较少,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现在的前瞻性研究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一是规模不断扩大,样本量很大,这样可以研究很多疾病;二是周期长,研究计划跨度为15到20年,甚至更长;三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研究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虽然看起来50万人是一个很大的样本量,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病种来看就显得不大了。如对某些常见病基因的易感性研究,至少需要5000例到10000例病人样本,如果基础样本量不够,就有可能得出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因此,大样本是保证研究真实可靠的“基石”。
 
对绝大多数慢性病来说,大量研究证明,起重要作用的还是环境因素,如果把环境影响了解清楚控制住环境因素,疾病的发病率无疑会大幅下降。而利用50万人的大样本得出更精确的结论正是KSCDC的研究目的。
 
陈铮鸣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现有的已知危险因素,比如吸烟、肥胖等,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KSCDC将为现有危险因素的分析提供一些新的数据,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二是对选取不同疾病的判定指标提供更具说服力的数据,如对糖尿病来讲,腹围可能要比身高、体重更具有价值,是更好的指标,KSCDC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创建更为精确的指标,而不是笼统地说一个人太胖或太瘦了。三是发现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如我们过去对不同类型的血脂研究不足,通过KSCDC大样本量的分析,我们有可能得出更精确的结论,即了解某种类型的血脂在慢性病发病中的作用。
 
KSCDC不仅要解决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中“质”的问题,还要解决“量”的问题。陈铮鸣认为,现在很多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还是比较“粗”的,即使一些现有的危险因素,一些精确的细化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随着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KSCDC除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一些宏观的危险因素外,还可以了解一些更细微的危险因素,达到分子水平甚至深入到基因水平来确定哪些可能是易感的因素,这样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今后探讨疾病的控制手段,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只有做到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慢性病流行病的防治工作。
 
陈君石表示,KSCDC项目现阶段的工作是建立一个“无价”的信息数据库。今后的研究题目将会有无数个,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也许是5年或者10年以后,要看病例的积累情况,在掌握了足够多的病例后就可以开展研究工作了。
 
合作将使双方受益
 
KSCDC项目的实施得益于牛津大学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年的合作历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国际著名生物统计与流行病学专家Richard Peto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曾多次访问中国,逐渐对中国的疾病控制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结识了陈君石等中国流行病学研究专家。KSCDC项目成为中英合作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2005年召开的第5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陈铮鸣报告了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联合协作完成的研究结果,它被誉为心血管治疗领域10年来最重大的临床研究试验结果的报告。该研究结果显示: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联合标准阿司匹林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显著有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和《科学》等分别以全文、摘要或集粹等形式刊发了这一研究成果。陈铮鸣说,这一有中国参与的大型临床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现在已普遍得到了欧美国家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英科技合作的一个典范。
 
对于KSCDC研究,陈铮鸣也特别强调了协作和互利。如中国血脂水平的研究就曾对英国的血脂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KSCDC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前瞻性研究,目前还不能确定研究的结果会是什么或者能得到怎样的结果,因此对英国方面来说受益将是间接的。
 
陈君石表示,KSCDC的信息数据先期将会有限度地开放,中英双方的科学家都可以互相利用这些资源来作进一步的研究;牛津大学的流行病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中国科学家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可以学到很多先进的思路,这是花钱买不到的事情,而且得出来的结果也可以共享,这对于提高中国慢性病的研究防治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