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下的学术场域中,通常如下的几种情形是必须予以聚焦考量的:“学术权威主义”的压制;“学术市场化”的“侵蚀”;“学术制度”的“共谋”。

  西方学者怀特曾在《分析的时代》一书的开篇指出:“几乎20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从讨伐黑格尔的观点开始的。”黑格尔的伟大意义也正是在不断受到批判中彰显的,正所谓“我崇敬、我批判”。反观中国,学术界呼吁的学术批判缺位问题的状况至今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众所周知,作为学术主体的学者自身,在学术场域中将自己的观点与其它学术主体思想交锋的过程,能够不断而有效地促进学者对自己论点与理论思维的前提进行反思,并在寻求解决学术问题的思维历程中明晰自己的思维限度,并相互借鉴,从而促成学术增量意义上的学术繁荣。

  既然作为一种学术繁荣的内生力量,学术批判为何久久不能“出场”呢?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依然将问题锁定在学术批判意义本身,而不去深入到束缚学术批判展开的一些抑制因素的讨论上,那么,学术批判靠一种内心的说教无论如何也是等不来的。在中国当下的学术场域中,通常如下的几种情形是必须予以聚焦考量的:“学术权威主义”的压制;“学术市场化”的“侵蚀”;“学术制度”的“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