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东京路面交通更注重“疏” 道路如“毛细血管”

2010.12.16

  关于堵车的概念,记者还是在首次常驻日本时体验到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企业活动频多,业务往来密集,街上的车辆自然也就拥堵不堪,八九公里的路程,没有个把小时是跑不到的。长期以来,记者一直认为交通拥堵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副产品。

  去年10月中旬,记者结束第三次常驻日本回到国内,置身于今天的中国汽车社会,回顾过去20年中自己曾有过的13年驻日驾车经历,深感在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日本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当下的北京,交通拥堵已成为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早晨6点半过后,北京的大小街道已是车流滚滚了。无论是自驾车的,还是挤公交车的,大家都在抱怨,交管部门也在为越来越拥堵的北京交通深感头痛。

  而当下的东京,尽管整治交通拥堵仍然是市政当局的一项长期任务,但在早晨8点以前,街面上仍然很平静,即使到了“早高峰”、“晚高峰”时段,街上的车辆依然行驶有序,通行顺畅,20年前那番拥堵不堪的景象早已看不到了。

  东京的路面交通,可以说治理有方。发达的公共交通设施,使人们有条件选择更科学更合理的出行方式。从东京保证路面交通顺畅的点滴之处,我们或许能获取有助于改善我们身边交通环境的某些启示。

  “堵”与“疏”

  治水历来有 “堵”与“疏”两种方法,治理交通也同样存在这两种方式。东京路面交通总的感觉是“疏”字当头,比起种种“限制”来,路面交通的建设更注重于“疏导”。

  在驻日的十余年间,记者从来没有听说过诸如“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限上牌照”、“错峰上班”等说法,也没有听说过哪种类型的车在特定的时间段不能进入或通过市区。在东京市区,只要是“车”,无论是私家小轿车还是大型货车、运土方的卡车,就有在路上平等行驶的权利,真可谓体现出了汽车社会“车车平等”的理念。

  街上的车多了,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限制车的数量呢?还是拓展道路和完善交通设施呢?答案是后者。记者在日本常驻期间,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东京总在不停地扩建道路。特别是一到晚上10点以后,车流渐少,灯火通明的筑路工地随处可见。修路是不能影响通行的,那是驾乘者的权利,筑路公司会在道路上设置临时中间线,专门有人引导往来的车辆顺利通过。

  三次常驻东京,每一次都感觉到东京的道路建设在进展,交通设施在完善。东京湾“彩虹大桥”的建成,消除了昔日只有通过海底隧道通往成田机场的交通堵塞;去年与“山手”大道并行的地下高速道路的全线通车,使地面交通的压力大大缓解。

  在东京,造成交通拥堵,不是车辆拥有者的责任,而是道路当局、交管部门更应该反思的问题。

  “毛细血管说”

  刚回国的时候,记者遇到一位在交通部门工作的朋友,他在谈起北京与东京交通状况时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见解:北京这些年道路建设很快,东西南北的主干道开通了不少,但一般道路环境设施跟不上,集中在主干道上的大量车辆分流不出去,造成主干道交通严重拥堵。而东京恰恰是每条道路设施都很完备,车辆易于分流,因而在东京通常情况下很难看到哪条道路拥堵不堪或被堵死的现象。

  记者将他的这番见解概括为 “毛细血管说”。

  细想起来,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网恰如密布于人体的血管,无论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哪根血管堵塞都会影响到肌体的健康。就道路的状况而言,北京远胜于东京,在东京你很难找到一条正南正北、横贯东西的主干道,而迷宫般的、同北京的胡同宽窄相差无几的小马路比比皆是。而恰恰是这些“毛细血管”般的小马路条条通顺,只要在路口看不到“此路不通”的标识,即使仅可通过一辆车的小马路,你就可以大胆地往里开,绝不会因为对向来车而卡在小路中“进进不去,出出不来”。因为,在有可能发生“卡堵”之前,双方提前就会有所避让。

  新华社东京分社车库门前有一条S弯的小马路,仅可通过一辆车,而且坡度很大。有车辆通行时连自行车都必须停下来靠边。可是,就是这样的一条小马路居然也是双向行驶!显然当初把它设定为双行线充分考虑了它日常的通行量。在记者驻东京的13年间,在这条可以说是全东京最复杂路况的S弯小马路上,从没有看到两车卡在中间造成交通堵死的现象。记者想,如果真要有“卡死”的现象出现,日本人早就把它设定成单行线了。如此的小马路况且如此,可想而知日本在道路设计与管理方面是何等的精细。

  在东京,难觅一条没有置于交通管理之下的马路。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