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钱方总会吹毛求疵,项目承包人总会担心过不了关。这条定律在中国失效了——科学资助机构几乎对所有结果表示满意;而科学家从不操心是否能兑现之前的承诺,他们总忙着写文件,申请下一笔经费。

  “我所了解的科学项目,都是重申报,轻结题。”资深科学家刘亦铭(化名)告诉记者,科学项目一申请到手,就肯定能通过验收,成了中国科研界的常态。

  缺乏认真结题验收与科学评估的后果,就是让申请项目等同于写方案捞钱。“争取经费变得比高水平成果更有吸引力,”中科院院士郭雷说,“这扭曲了科研投入的真正目的。”

  “如果每个项目在结题时都按照任务书中说的目标去验收,又有多少可以结题呢?”在一篇评论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说:“按照中国惯例,申报时轰轰烈烈,结题时草草收场,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刘亦铭是中国一所著名高校的系主任,也曾是“十五”期间某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和相关课题的验收者。回忆起当验收专家的那些事儿,他颇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