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漫谈北大发展与2011年院士增选(三)

2011.12.23

  四、

  再说说几个该打屁股的。

  物理学院——李重生、欧阳颀、孟杰、叶沿林、俞大鹏教授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院真的该反省了——十年了,整整十年,物理学院没有当选一位院士。这十年,物理学院不是没有努力过,从张树霖、乔国俊,到李重生,到龚旗煌、欧阳颀、俞大鹏、孟杰、叶沿林,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从数理学部,到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几乎能搀和的学部也都有,就是难以突围。如果不是引进了王恩哥,北大物理就没有一位40后(及更年轻)院士了!昔日无比辉煌的北大物理,如今的确甚为尴尬;组建学院

  以来的十年的确堪称“失去的十年”!

  来细说这几位:欧阳、俞、龚三位均是物理学院下二级单位的负责人,也都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手,都陪榜了三次,其中俞下届将停一次。按理说,能成为北大物理的学科带头人,基本条件都具备了,频频功亏一篑,引发的质疑已经超越了他们个人。李重生教授是在1993年就拿过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人,当届的40项前三等获奖人中已经捧出了46位院士和3位最高奖得主;继去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近期PRL更是连续地发,在理论物理领域难能可贵。这四位应该说都具备了当选条件的,当选与否可能真的要看各方面因素了。但是,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物理学院在未来两届仍然没有新增院士的话,在国内物理界简直没人能说话了(特别是糟糕到底的凝聚态,某所长真是要负责任的)!

  物理学院必须要有危机感了。拿个简单且公认的指标来说:自1995年龚教授和1997年欧阳教授分别入选杰青之后,到今年戴伦教授和刘运全研究员之前,十几年的岁月中光学所和凝聚态所居然一个杰青都评不上!北大的凝聚态物理已经跌到谷底了!虽然目前北大物理在人才引进上也显示了较好的发展迹象,但,物理学院的“千人”和“千青”虽然数量领先,仍然没有一位是凝聚态所和光学所的。往事已矣,来者可追。无可奈何之余,仍希望即将度过百年诞辰的北大物理能否极泰来、重现辉煌。

  医学部——王海燕、黎晓新教授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于长海教授候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看着今年医科院/协和一下子当选三位院士,不知道医学部领导做何感想?更可怕的是,医学部从2003年开始,六届院士增选在临床方面颗粒无收!要知道,自从中国工程院1995年组建医药卫生学部至2001年,历届从未空手而归;而今,北大医学部已经没有临床方面的非资深院士了!

  从我目前找到的资料来看这些年医学部推出的候选人:

  2001年:科学院:王宪

  工程院:庄辉(当选)、王海燕、李家泰、张震康、徐光炜

  2003年:科学院:王宪

  工程院:王海燕、张震康、党耕町、吴希如、徐光炜

  2005年:科学院:童坦君(当选)、王宪

  工程院:于常海、唐朝枢

  2007年:科学院:尚永丰(当选)、顾江、王海燕

  工程院:于常海、朱学骏

  2009年:科学院:尚永丰

  工程院:马大龙

  2011年:科学院:王海燕、黎晓新

  工程院:于常海

  可以发现,自2005年开始,几位老先生年届七十不再参选,只剩稍微年轻一点的王海燕教授继续战斗——自此医学部临床方面就难以推出有力的人选,进入第二轮都比较困难。王海燕教授此次虽然进入第二轮,当时就不看好她——既生瑜何生亮,2009年肾内科已经当选了侯凡凡,在同一个学科方向连续两届都选上院士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这样的状况实在不符合北大医学部应有的地位。如果不是基础医学院每隔一届就产生一位院士的话,真不知道堂堂“北医”的牌子和面子往哪搁。就在今年,医学部唯一的年轻院士尚永丰出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真是雪上加霜。

  医学是北大本世纪以来学科建设的重点,各类倾斜颇多,包括一些重要的项目也充分考虑了医学部的份额:这几年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增选,大半的名额都给了医学部;去年难得的推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额也给了医学部,可惜功败垂成。偌大的六家三甲附院,你拿得出手、能够冲刺院士的领军人物在哪呢?医学部又拿什么样的成绩去迎接你的百年庆典?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濮祖荫、张立飞教授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濮祖荫老爷子恐怕也不甘心,自己2001年就拿到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期也连续发表Nature Physics,还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而且此次空间物理学就两位候选人,居然挤不过一个晚辈,第二轮都没进!

  这还不是地空的危机。最悲哀的是,自1955年乐森寻学部委员之后,地空只产生了涂传诒(空间物理方向)一位院士,地质学方面一位院士都没选上!(董申保教授1980年当选学部委员,1984年调入北大)虽说北大地质系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被连根拔起,调给了地质大学,但仍然调入了乐森寻院士重建北大地质专业。要知道,能拥有哪怕一位1955年首批学部委员的高校和学科,现在几乎无一不是一方霸主——北大地质这五十多年的经历让人唏嘘。除了几位老先生(年过七十,恐怕不会再战斗了),其余如张立飞、陈衍景,都没过第二轮——似乎当下的地空连有竞争力的候选人都提不出来了,这让曾经无比辉煌、刚刚度过百年庆典的北大地质十分地难以接受。

  今天的地空从规模上讲,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小院系。50多位教授中只有2位973首席(其中一位还是外单位的首席),2001年之后没有再拿过国家科技奖,暴露出地空近几年在人才队伍和成果产出方面的局促。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几年重大灾害、资源能源、遥感与导航等重大科研问题,使得地球科学受到了国家极大的重视。希望北大地空能借此东风,重新崛起。

  五、

  最后,简单说说其他一些暂无近忧但需远虑的院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倪晋仁教授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远航教授候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孝炎院士投完了最后一次票,张远航仍然止步第二轮--他和倪晋仁都是第一次参选,并双双铩羽而归。环科陷入了没有非资深院士坐镇的尴尬境地。也不能说环科不努力,张、倪二位都是2010年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次年就参选了,但是……想要第一次参选就当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其实环科近几年的科研表现很不错:作为一个规模较小的理工科院系,环科的学科方向非常集中,人均科研经费、人均论文数、人均论文影响因子等都居于全校最前列,也拿出了几项比较突出的成果。所以,相信环科培养出院士--新一代的领军人,只是时间问题。

  工学院--陈十一、佘振苏、方岱宁教授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陈十一院长执掌之下,工学院也的确努力奋发,在人才引进方面可圈可点。今年能推出三位候选人,尽管都是力学方面的,已算不错。只是,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其实陈教授今年离院士只有一步之遥:去年力学界一下子故去了三位院士,正是缺人之际,而进入第二轮的力学候选人只有两位(可巧还都是第一次参选),陈教授胜算极大,没想到最后并没有产生力学方面的院士。不过,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到2013年嘛。

  工学院被寄予了北京大学改善学科结构缺陷的最大希望,它的雄心绝不仅仅是在力学方面要出院士,在材料、能源、生物医学工程、尖端装备、航空航天、工程管理等方面,都应当有自己的院士领军人。这不单是我的梦想,更是是陈十一的野心,也是北大的要求。

  城市与环境学院--蔡运龙教授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教授没能当选,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地理学恐怕是中科院地学部势力最小的学科,而且上届选上了陶澍,这届推蔡教授可能纯粹是为了表示:咱们城环还不缺人。刚刚度过百岁诞辰的侯仁之先生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第二高龄的院士,静静地颐养天年,城环现有正当壮年的陶澍院士和方精云院士分别领衔自然地理和生态学两大领域,短期之内不至于缺少话语权。

  分子医学研究所。

  周专教授因连选三次,本届暂停。程和平教授据悉也在办理恢复国籍手续,未来很可能将参选。作为北大最早试点的新体制科研机构之一,分子医学所理应做出表率来。但也不应忽视,分子医学所成立这八年来,尚没有评上过一位杰青。是否意味着人才梯队上,创始元老与年轻PI之间存在一个gap?

  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王选先生辞世已久,计研所也没有什么动静。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拿了好几项,肖建国教授也拿到了光华工程科技奖,连提名都没有。这是什么缘故?王选先生的衣钵还是要传承下去的。

  心理学系。

  似乎中国心理学界只产生过一位院士:潘菽先生,那还是1955年的学部委员。科学发展到今天,神经认知科学依然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和重点;北大也刚刚获得了McGovern资助成立脑科学研究院,我们希望心理学系能在产生杰出的学科领军人(院士),的确不是在难为他们。

  深圳研究生院--杨震教授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深研院日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单位,恐怕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用蓬勃向上来形容深研院的发展恐怕不为过。去年捧出了深圳第一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全职引进了吴云东院士等多位学术骨干,今年又推出了第一位院士候选人。所以,不妨以更大的耐心期待深研院更多的好消息。

  短短的文字,只能很肤浅地摆数据、说现象,无法深入,深望各位关心北大发展的朋友一起来讨论。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