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网友对《穹顶之下》的批评靠谱吗?

2015.3.04

  近日,一篇对柴静《穹顶之下》的数据怀疑的帖子在网络流传着,这些对视频中数据的怀疑及批判都靠谱吗?看看各位网友怎么回复:

  xiongbear 回答:

  抛砖引玉逐条反驳~

  1.这个不算科学问题吧,算是咬文嚼字钻牛角尖,pm2.5确实是现在我国雾霾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主要成分,柴静这么说是有逻辑的。倒是那个知乎答主太处女座了(此处涉及歧视)~

  2.你不带别人换电池的么?也说了标配没有电池,就不带别人再配么?太小看PKU的科研经费了!

  3.我上一次见这种膜是在大三的时候,当时记得是白色的,另外柴静在视频里解释的很清楚上面吸附的黑炭有哪些危害了,而且黑炭现在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去年开一个会的时候,好几个报告都是关于黑炭的。

  4.这是一个纪录片或者是媒体宣传,不要以发表文章的要求来要求采样过程好么?

  5.首先,我从文章里看不出这两张图上中国地区污染程度的明显区别,直观地看就是都很严重~至于为什么只放中国地区的,这也很好理解啊,柴静说的本来就是中国啊~难道因为东南亚也有就可以觉得中国无所谓?

  6.我特地去视频了看了一下清晰版的图,这张图表达的应该是2005到2009年三种情况的死亡(不知道是人数还是率)增长百分比,图上的曲线应该是对这些年死亡增长百分比的拟合~不过右边的公式里x的值是什么,我确实不知道,我估计应该是把2005~2009这几年折算成了数字1,2,3,4,5(仅仅是推测)~这样把05年最为x=1带入的话似乎也就基本符合图上的情况了。所以,很可能是写文章的人真看不懂数据图而已。

  7.如果关注过pm2.5源解析的朋友应该会作者最后列出的表很熟悉吧~

  以下摘录自师太很早的文章了,@大脸撑在小胸 的微博

   “论文中说,北京地区PM2.5的6个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它们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首先,请大家注意,这6个来源中,有一个叫做“二次无机气溶胶”,占26%。

   直接进入到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或者颗粒物,这叫“一次气溶胶”,它们在大气中并不会始终如一地保持原貌,而是会与紫外线、臭氧等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气溶胶”。

   也就是说,在二次无机气溶胶中,其实也有一部分是汽车尾气经过二次反应后生成的,这一部分同样也属于汽车尾气的贡献。

   王跃思研究员的研究表明,二次无机气溶胶中,一般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由汽车造成的。26%的一半以上,就是13%以上,加上一次气溶胶中汽车尾气的3%(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共4%,论文中说明汽车尾气为3%),就是16%以上。”

  所以,是作者自己无知吧

  8.这个我不太懂~不评论

  9.对这类计算不太擅长,但是微博上已经有很多人指出过这个计算上有问题,同时对于CH和CO2两个概念,作者也有混淆的嫌疑~这条期待有人好好讲一下

  10.如果作者列出的数据属实,那柴静的图里确实多了一个0,这可能是工作失误,因为她所有的都多了个0……但是作者后面提到的pm2.5的问题,我没见柴静在这张图里有提及啊,图里另一个Y轴提的是排放量……作者用心之险恶……额~

  好了,时间有限,滚回去写基金了~请更专业的人士前来吐槽~

  ps,这篇回答至今挂在某网站相关问题的最高票上~欢迎大家去点反对和没有帮助~另外顺便支持里面两个质疑这个回答的答案~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没错,但是这种诛心的东西,还是少写写吧~

  牛油撕破啦 回答:

  原帖第9点:“【9】更恶劣的:直接伪造数据。

  PV=nRT,n=PV/RT=(0.5X1)/(8.3X298) m=nM=0.02g

  不是0.02g吗,怎么是1.5g?

  注意: 我用的pressure是她表格里的50Kpa, T是室温,M是105.”

  原帖说完一句“学过中学物理的都会算吧”之后搬出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做了个运算。

  第一点:

  这个方程在这个案例中是否适用姑且不论。即便按原文的算法,他也算错了。

  在这里,公式中p为理想气体(这里指汽油蒸汽)的压强(单位kPa),V为理想气体的体积(以1L论,也即1dm^3),n为气体物质的量(单位是mol),T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温度(单位是K),R为理想气体常数(R=8.31 dm^3 • kPa/mol• K.)。

  在原帖代入的公式中,温度是298K,大概25℃,没问题;根据原帖在http://www.methanol.org/energy/resources/alternative-fuel/alt-fuel-properties.aspx 给出的数据,辛烷值90-100的汽油,分子量100-105,取上限计算,不打紧;R是大家都一样的。

  问题是,50kPa(其实柴的原表格并没有这个数值)为什么在公式中变成了0.5?带对单位运算是很重要的:

  pV=nRT

  50(kPa)·1(dm^3)=n (mol)· 8.31(dm^3 • kPa/mol• K)·298K

  n=0.0202mol

  m=nM=0.0202mol ·105g/mol=2.120g

  看到跟1.5好像是同一量级的就松懈掉了。

  但这是不对的!

  经网友提醒,“这个方程在这个案例中是否适用姑且不论”这句话没论的地方,更值得论一下。

  上面这个2.12,是指在温度为室温、压强数值等于该汽油饱和蒸汽压数值时,1L该汽油蒸汽的重量。

  这个重量跟1L汽油液体通过蒸发形式损耗的重量不是同一个概念。

  汽油的蒸气压能够反映汽油的蒸发强度。蒸气压高,汽油蒸发性好,在运输和存储的时候就容易损失其中的轻质组分。蒸气压太高太低,都会影响引擎的启动。汽油蒸气压以雷氏蒸气压为评估指标。至于每升汽油的蒸发损耗的比率,很大程度上受该汽油的油品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影响。

  第二点:

  原帖:“接下来注意越来越入戏了。请看标准的汽车尾气排放数据,就算是高标准的美国,每加仑CO2的排放(还不是全部尾气哦)就是8.8kg per gallon, 1gallon是3.78升,也就是排放33g的二氧化碳。你是要告诉我1.5g比33g 多吗???https://www.chargepoint.com/files/420f05001.pdf “

  这里原帖偷换概念。

  原视频说的是蒸发的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将尾气排放中的CO2跟汽油蒸发的烃作比较,来得出“直接伪造数据”的结论?然后还理直气壮?

  呵呵了。

  至于油罐中汽油蒸发出的烃和尾气中排放出来的烃谁多,这里无法讨论。但数据来源已经标明,要比对也有路啊。既然柴静给出了“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这一信源,那么在向信源核对该信息之前,贸然做出评判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更何况下结论的方法本身有误。

  综上,由于原帖自己的计算和比较逻辑存在问题,至少在这一点上对柴的定论应该是不成立的。

  田不野 回答:

  在我的专业范围内,简单地把他放的错误总结如下:

  (1) 6:10, 她问雾霾是什么?然后一下子转到PM2.5, 雾霾不等于 PM2.5好吧,smog中有CO, Pb, NOx, PM, 还有SO2.怎么逻辑上一下子就套换了呢。(Smog and Particulates: Pollutant Descriptions)

  其实,Jun指出的整个问题,是基于其后面的链接的。该链接是一个对美国主要空气污染物的介绍。美国的AQI(空气质量指数)监测六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CO),铅(Pb),氮氧化物,臭氧,颗粒物,和二氧化硫。Jun肯定没看完这个网页,否则不可能犯这么弱智的错误。Smog的形成和这六种污染物中的5种有关系,但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完全不能说“smog中有CO, Pb, NOx, PM, 还有SO2”。其中,CO不是smog的成分。

  雾霾是否可以等同于pm2.5,严格来说,不可以。但是雾霾和pm2.5的关系,要显著强于smog和CO, Pb, NOx, PM, SO2等的关系。人们常说的雾霾,值得是我们能看见的、影响空气能见度的那部分颗粒。这部分颗粒的直径(确切说,光学等效直径)与可见光波长差不多,大概在1微米左右,或者说pm1.0 (这里有个换概念,从光学等效直径变成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不细说)。Pm1.0属于pm2.5的一部分,有研究认为它比pm2.5更能代表颗粒物的危害。总之,雾霾不等同于pm2.5,但是完全可以用pm2.5来指代雾霾。

  Smog是由单词Smoke(烟)和fog(雾)组合而成的新词,分别代表了雾霾的两个形式,雾和霾。关于中国的雾霾里面主要成分,在2014年瑞士PSI研究所和中科院等单位合作的Nature论文已经给出了比较详细的答案,见下图:

banquan18.jpeg

  除了西安,我国其他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pm2.5颗粒中的成分都差不多,主要是二次生产的污染物。二次生成的有机物主要来源有挥发性有机物,比如片子里加油的时候逸出的汽油。无机成分主要是硫酸盐,硝酸盐,氨和氯。硫酸盐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关,硝酸盐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关。

   (2)6:30 我注意到她的这款采样仪, 是LIbra Buck pump, 看样子是LP4的pump, 这个pump的工作时常是8小时左右,怎么可以采样24小时? 恩,她应该是背了好几个大电池吧,不过我没见着,而且额外的电池也不是标配 (http://www.buckservice.com/manuals/Libramanua%20L-4.pdf) LP5是可以工作20个小时的,不过她的型号不是LP5的。

  很简单,充电啊,你没看见,不代表它不存在。

   (3)你能告诉我你知道采样膜本身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吗??你知不知道是PVC和MCE材料的?大部分黑色的是吸附的碳吧,碳本身的毒性不大,哦,这是不是又和你研究结果的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了?

  采样膜本身是白色的,不含碳,这个片子里放了。黑色的大部分是碳,但不是吸附用的,是过滤截取下来的。黑碳是雾霾的重要固体成分,因为它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它上面可以有说什么都有,尤其是不充分燃烧产生有机污染物,黑碳也是生物质或者化石燃料不充分燃烧的产物。

  “碳毒性不大”,这话的确不错,喝墨水都不会死人。但是这句话不能放在这里说。因为雾霾的主要毒性,其实不是来源于其化学成分,而是来源于其物理性质,其小于2.5微米的直径可以很顺利穿过层层阻碍进入到肺泡。在肺泡了,颗粒物只要呆在那里,就很膈应了,不管成分是什么。打个比方说,雾霾可以就是子弹,用铅的能打死你,用碳也能打死你。

   (4)让我来告诉你实验该怎么做吧, 采样仪的测试范围和灵敏度数据要有吧,空气的湿度和风向条件要有吧,采样仪的流量数据要有吧,什么都没有就敢上数据,数据就是垃圾。(说句老实话我根本不相信filter会黑成那样,24小时,污染再大,顶多是灰色,我实验室放了7年的filter都没有那么黑,弄得太黑亮了,真的。)

  说实在的,这又是一个没看完片子造成的问题。片子最后致谢的一片是什么?是对于这个片子的科学支持团队。你真以为100万就能把这个片子拍下来?里面随便一个科学事实,其后面科学支持团队花的心血,科学研究花费的金钱,和拍摄这个片子的成本比较来,都只高不低。你不应该问柴静要实验条件,去找科学支持团队里面的名字,去看他们的论文,去问论文的联系作者要实验条件。

  你不相信这个filter会黑成这样,只说明你没有做个这个实验。如果你是个科研人员,就只是我们不相信眼睛和想法,我们只相信数据和逻辑。你实验室放7年的滤膜,和负载量杂质的滤膜是一回事情吗?

  后面的不说,要超过我的专业范围。总之,如果Jun就此写了一篇paper,那大概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差paper了。

  Ent 回答:

  公正地说,原链接还是有个别地方说对了。

  比如第10条加州vMT的数据,原数据的确是110 billion,PPT在制作过程中右边纵轴误加了0.

  另外第6条,那个数据本身是没错的,但原论文里是这样

banquan18.jpeg

  这个实际上是一篇大论文的一部分。注意,左边的坐标轴是死亡率的增加,所以这个数据表明这几年都在增加,但增幅不同。上面的PM2.5是仅供参考,并不是由这个图本身得出了PM2.5和疾病的关系——这是第6张图,人家是一整篇论文来得出的。

  演讲中使用这个图来说明可能不是太合适,但那个结论和这个图本身都是没错的。

  SilverAnt 回答:

  1 haze主要是指低可见度,haze是由气溶胶引起的,PM2.5就是气溶胶里很重要的一种。 smog我们一般指光化学烟雾比较多,里面就主要是些气态污染物,臭氧,氮氧化物,PAN,甲醛。

  2-4 那个实验是北大做的。这个真的自带电池,整个仪器就放在一个腰包里,我之前看过一个流量是4LPM,可以测48个小时呢。PM2.5的采样膜分两种,teflon和石英,没有PVC的,都是白色的。在灰霾天采样一天成那么黑很正常。

  7 那个表里没有计算对SIA(二次无机气溶胶)的贡献。

  9 理想气体公式,结果把液体的体积带进去算.这种没有限定体积的情况下根本没办法通过单纯的一个理想气体公示和饱和蒸气压推到蒸发量啊...然后汽油蒸发的主要是VOC,你拿CO2的排放标准来对比。

  球藻怪 回答:

  针对原帖里这句【大部分黑色的是吸附的碳吧,碳本身的毒性不大】,有一篇科学人的文章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黑碳,比一般的PM2.5对血压影响更大》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9051/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PM2.5,其来源不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会不同呢?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PM2.5的组成是生物质燃料或化石燃料,如柴火、煤球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黑碳(black carbon),则其对人的影响会更严重,特别是当这些污染物与汽车尾气相结合时。

  才不是什么碳的毒性不大……

  加菲猪xx 回答:

  首先说明我不是环境专业的,但是我是化学出身,现在从事分析化学工作。

  《穹顶之下》数据造假汇总中的化学部分有明显错误,我首先指出来,其他非我专业的部分,我等待其他专业人士的回答。

  第一个错误,蒸汽压。

  理想气体公式是没错,但是很明显作者没有搞懂公式各个参数的意义。

  PV=nRT,P是蒸汽压,V是气体体积,n是分子数量,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温度,柴静说的1升汽油挥发1.5G,然后作者就把一升汽油代入到气体体积里面去了(理想气体方程算的是蒸汽压力和气体中分子的量的关系,跟液体体积没有关系),算出来只挥发0.02g,那么好,我把一升汽油泼地上,一天后,难道还有超过99%的汽油在地上?我很好奇他怎么拽了这么多英文连这么常识性的问题都不知道。

  开放空间V不可知,而且汽油的分压不可知,理想气体方程根本没有办法应用。风速快,接触面积大,汽油可能瞬间就挥发光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一升油,看损失多少。

  作者可能书没读好,原谅他。但是他却在这里用自己明显错误的东西来指责柴静恶劣伪造数据,我只能说他心坏了。

  第二个错误,用排放的CO2来对比汽油挥发的成分,这个就太明显了,作者用尾气排放标准来衡量柴静1.5g的错误,用的成分是CO2,有问题吗?汽油成分是有机物,类比的也是尾气中排放未燃烧完全的有机物,难道汽油挥发到空气中就燃烧成CO2了?用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来类比,用作者揣摩人的方式来揣摩他,能得出什么结论?还有貌似作者数学也不是很好,每加仑CO2的排放(还不是全部尾气哦)就是8.8kg per gallon, 1gallon是3。78升,也就是排放33g的二氧化碳,8.8kg/3.78,也是2.32公斤好吗?33g差了2个数量级好吗?1L油烧出来就33g二氧化碳?

  第三个错误,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看柴静分析页面的化学成分名称,全部是有机物,应该是提取后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结果。内标法能容易算每g里面含量多少,超标多少倍。其中(这些有机物)大部分是致癌物质说法有什么问题?这时候作者出来挑刺了,pm2.5颗粒里面大部分是碳,碳是不致癌的。那这样的狡辩是不是可以说发霉的花生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是无害的?碳粉尘作为尘肺职业病原因之一,吸入会导致纤维化和癌变这个我就不提了。看到这,我还是只能说作者心坏了。

banquan18.jpeg

  第四个错误,雾霾为何突然转到pm2.5,动画视频里面,明确说道pm2.5的危害是远远大于可被纤毛阻挡的更大颗粒的污染物。这里讲雾霾危害用pm2.5来阐述有何不妥?我说工业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我用甲醇来阐述有何不妥?难道你要讲工业酒精里面大部分是酒精,我的逻辑有问题吗?

  网络上关于柴静《穹顶之下》的是与非仍在热切的讨论当中,我们也会随时关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