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杨奇森:生态工程不应强迫动物适应“人造自然”

2013.7.25

  7月21日上午,国家动物博物馆,一场有关“藏羚羊与和谐之路”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动物爱好者。

  而就在当天,远在青海卓乃湖畔的数十只母藏羚羊,也带着20余只新生的小藏羚羊,顺利地从五北大桥迁徙通道回迁栖息地。

  “动物与自然的和谐,是和‘第一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和人造的‘第二自然’的和谐。”讲座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奇森以藏羚羊与青藏铁路之间的关系为例,呼吁建设生态工程是为了尽量少影响野生动物的自然习性,而非诱导其改变习性以适应人造环境。

  “藏羚羊主要包括新疆的阿尔金山种群、西藏的羌塘高原种群、青海的可可西里种群和三江源种群四个相对集中的种群。”杨奇森介绍,每年5至6月,一部分雌性藏羚羊会迁徙到青藏高原南部的青海产羔地——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产崽。7至8月份,母羊又会带着新生幼崽返回原栖息地。

  2006年,东起西宁南至拉萨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条高原铁路是中国铁道建设的伟大壮举,然而,这项工程却正好影响了野生动物的自然迁徙路线。

  “铁路正好阻隔了可可西里和三江源两个种群间的迁徙路线。不能正常迁移,就意味着种群可能会灭绝。”杨奇森说。

  为将青藏铁路建成“生态工程”、“和谐之路”,杨奇森担任了青藏铁路藏羚羊迁徙走廊课题组组长,根据藏羚羊的迁徙习性设计了33条迁徙走廊。根据杨奇森研究组的测算,到2005年走廊建成之时,多数藏羚羊都能在半天甚至数十分钟之内开始穿越通道,并顺利迁徙。

  今年5月22日,十多只藏羚羊顺利通过青藏铁路迁徙通道和青藏公路,前往可可西里腹地产崽,如今已成功返回。

  不过,并非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如藏羚羊这么幸运,也并非所有工程都如青藏铁路这般注重环境。在杨奇森的幻灯片里,一幕幕车辆与野生动物相撞后的情景让人惨不忍睹。

  “现如今,很多工程都很宏大,但是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些工程已成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占用者,同时还是其生命的掠夺者!”杨奇森呼吁,将这些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

  尤其针对一些生态保护区域建设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的情况,杨奇森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要实现‘生态工程’的目标,我们首先要把现状搞清楚,当地有哪些动物,这些动物的状况怎么样,然后评价工程到底会对这些现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后,我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相应措施。”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