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注农村环境问题——饮用水篇

2010.6.21

  用上“自来水” 安全无保障

  乡下的父亲打来电话报喜,说村里通上了自来水。几十年来,全村靠着一口老井解决用水问题。每天早晨,每家每户的人都要到水井边,排长队打水。遇到干旱季节,水位下降,人畜饮用都不能满足,更别提浇灌庄稼了。现在家里终于用上了自来水,我迫不及待地往家赶。在村头,远远就看见原来的水井上架起了长长的管道,一直通到各家各户。难道这就是父亲所说的自来水?怀着疑问,我回到了家。父亲告诉我,所谓自来水,就是在原来的老井上安装上抽水设施和管道,一直通到家里的灶台边,安上水龙头,这样就省去了挑水之苦。我望着这样的“自来水”,一种酸楚的感觉涌上心头。我打开水龙头,接了一碗水,只见水色浅黄,水里漂浮着许多小黑点。父亲说,沉淀一下就能饮用了。

  其实在农村,这样的“自来水”很普遍。“自来水”水源要么来自附近的水库和河流,要么在山上有水的地方建一个储水池,然后铺上管道,利用高低落差将水引到家家户户,或者在村里挖深井,建水塔。这样的水取自地表和地下,并不安全,甚至含有多种有害物质。

  建议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生活方面,要妥善处理农村垃圾和人畜粪便等,减少水源污染;在生产方面,推广无公害等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化肥对地表的污染,保护农村水源。

  乌崩村人的饮水不卫生

  笔者在本公司扶贫挂钩点云南省弥勒县乌崩村了解到,这里的饮水很不安全。

  乌崩村有300来户村民,1000多人,全是彝族同胞。这里海拔2100多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水贵如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同胞饮水既困难又不卫生。早上洗脸的水,要留到晚上洗脚,洗得混浊的水,又用来喂牲口,一个人一天的用水量在3公斤左右。全村仅有的一个小坝塘,人畜共饮塘中水,村民患肠道病的比例较高,人们饮水后经常肚子痛、拉肚子。2004年一下了病倒200多人,经鉴定,原来都是不洁水惹的祸。

  到了雨季,小坝塘里还能蓄点水,一到冬春时节,小坝塘干涸见底,人们要四处找水。特别是今年百年一遇的持续干旱,使乌崩村民的饮水问题雪上加霜。为了生存,人们只好赶着牛车、马车到20多公里外去拉水。实在拉不到水了,就花400元一车(10立方米)的高价买水喝,水价高过城里几十倍。

  乌崩村彝族同胞何时能喝上干净水?

  农村饮用水隐患重重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政协在组织委员调研时发现,近年来,虽然许多农村家庭开始用上了自来水,但这种自来水由于没有采取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水质安全得不到保证。氟砷含量超标的饮用水、苦咸水、污染的地表和地下水已成为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的三大隐患,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饮用水安全问题首先表现为水源有限、卫生条件差。山区农村可供选择的水源一般有两类:一是山间小型水库和山塘,遇上汛期水体混浊,细菌杂质含量高。二是山中泉水,虽说四季流水不断,但水量小,供水不稳定。而以露天蓄水池作为饮用水源的,因为没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卫生条件差,水往往不经过沉淀、过滤就直接饮用。

  其次是饮水条件差,水质无保证。一些村民由于居住地相对分散,许多农民自选的饮用水水源供水量小,遇到干旱天气就会断流无水。有些地方通过地表取水,但地表水有时会受到农药或其他污染源的污染,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对其采取净化消毒,水质更是无法保证。

  农村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必须强化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笔者建议,参照城市供水管理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群众参与,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自来水供水管网体系。

  饮用水管理亟待加强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不少地方已经解决了饮水困难,但农村群众的饮水质量普遍不高。许多农民仅仅满足找到水源丰富的地方打井,却没有检测水质,只要有水,他们就认为地下水总比地上水干净。实际上,有些地下水中固有的有毒有害元素和致病微生物同样会危害人们身体健康。河流和水库等是供水的源头,但附近农民和业主在其中大量养鸭、养鱼,致病微生物滋生,严重影响水源质量。

  要保证农民的饮水安全,加强饮水监管刻不容缓。要提高农民环保和健康意识,教育农民不要在饮用水源附近建房,不要让牲畜污染水源。质检部门加强对农村饮水水源的质量监测。主管部门不能出租饮水资源,任由业主污染,以牺牲人民群众健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新月村民喝上放心水

  “敬你一杯长寿水,祝你快活如神仙!”我们到生猪发展较快、过去环境严重污染的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新月村走访时,该村支书以水代酒向我们敬了一杯甘甜的白开水。而在3年前,新月村还是湖南省挂牌督办的污染村,农民自家的井水都有一股难闻的猪粪味。

  新月村是雨湖区一个传统的养猪村,全村631户中,48%的农户都以养猪为主要产业,人均养猪10多头,占集体农业总收入的58.5%。生猪养殖让新月村农民的钱包鼓起来,猪粪污染环境问题也一年比一年严重,每年产生的1万多吨猪粪和70万吨废水,让全村粪渣遍地、臭气熏天,地下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据当时调查的结果,全村104口鱼塘悉数被污染,200亩耕地因猪肥过剩而荒废,农民曹树林家井水的大肠杆菌群超标119倍,村内排污口废水COD(化学需氧量)超标7.14倍,氨氮超标4.95倍。

  既要养猪致富,又要绿水长流,饱受污染之害的新月村人痛下决心改变现状。他们投资20万元硬化4550米的排水沟渠,基本解决了污染水向地下渗透的问题;建了10个干粪收集点和以猪粪为原料的沼气池110多口,200余户用上了清洁能源,每年还可节省燃料费40多万元。新月村还把“鲜花插在猪粪上”,在200多亩污秽荒废的稻田里种了莲藕和菜藕,不仅使之成了增收的产业项目,还成为人们观赏休闲的好去处。去年村里投资110万元钻了一口120立方米容量的深水井,铺设1.3万米的自来水管,解决了全村人和域内一所中学600多名师生的安全用水问题。

  如今村民采用“发酵床零污染生态养殖新技术”,无污染、规模化养猪,年出栏生猪3万余头,产值达6000万元。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