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王老吉"夏枯草门" 引食品添加成份安全问题

2009.5.19

  【导语】传统产业一旦遇上现代社会管理制度,总会磨出一堆难题。王老吉今天的尴尬,难保明天不会出现在“张老吉”、“刘老吉”头上。

 

banquan13.jpeg

  汶川地震周年祭之际,因向灾区捐款1亿元而名声大噪的王老吉凉茶,却卷入了一场风波中。有消费者曝料,称自己的胃溃疡是长期喝王老吉所致。卫生部日前证实,王老吉凉茶中确实添加了未经允许的成分。

  风波的由来—博客

  这场风波始于一个自称品牌营销策划人叶征潮所撰写的博客。

  叶在博客中称,因饮用王老吉而引起胃溃疡,其主治医生认为,胃溃疡与其经常喝王老吉有关系。叶认为王老吉包装和广告误导消费者,称将起诉王老吉。

  随后,喝王老吉引发胃病的文字被大量转载,并引发大量讨论。叶说出现这种局面自己都“始料未及”。

  早年叶是一位记者,如今是一个品牌顾问,这些身份让他被披上炒作嫌疑,他说自己很“委屈”、“不想炒作”,因为当初在接受第一个采访他的《今日早报》时,并不想提到公司和自己的名字。

  他说自己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大学时期他给烫伤的小女孩捐款,还在地震中捐出收藏的字画。

  他说自己早有胃病,但有两年喝王老吉的历史,胃病变得严重起来,被诊断为“慢性中度胃炎”。王老吉并没有导致胃病,但肯定有一定关系。

  

  "可能性"引发的风波

  事实证明,食品饮料质量纠纷中,"可能性"的问题涉及的方面太多,总是谁也说不清。王老吉凉茶与"胃溃疡"有多少"可能性"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老吉凉茶在广东流传过百年,而风行全国大江南北也超过5年时间,但是媒体报道夏枯草会导致胃寒的人病情加重,继而引发卫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夏枯草并不在卫生部公布的87种允许食用的药材名单之中"。

  面对质疑,5月12日下午,广州本地20多家媒体应邀参加协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在本报获得的这份近千字的新闻通稿中,协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身份承述了三点意见:

  其一,王老吉凉茶饮料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生产与经营,根本不存在添加物违规问题;

  其二,饮用王老吉凉茶饮料因含有夏枯草造成胃溃疡病伤害是不可能出现的事实;

  其三,王老吉履行发展凉茶产业的责任,其配方与术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食文化遗产、粤港澳食文化遗产必须进行全力保护。

  风波爆发几天时间,最终卫生部的一纸公文确定了2005年时卫生部曾对饮料业中添加夏枯草作出的批复有效。上周,卫生部对风波作了全面解释: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中不得加入药物。

  但是传统上把药物作为添加成分加入,不宣传疗效并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的定型包装食品品种,经卫生部门批准并备案的可以销售。"王老吉凉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并且其原料中的中药成分已经于2005年在卫生部门备案,因此不属于违规行为。"

 

  从再评价中找答案

  事实上,红罐王老吉因夏枯草被起诉已经不是头一次。2005年3月16日北京消费者刘殿林诉红罐装王老吉一案曾在北京东城区开庭审理。事件最终以加多宝胜诉收场。

  “2005年消费者告王老吉没有告成,主要可能是因为药典里面记载夏枯草没有毒性。”一位第九届国家药典委执行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该委员指出,卫生部未将夏枯草列入药食两用目录是正确的做法:“夏枯草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依照传统的说法,是‘小毒’(传统将中药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有些专家对毒理学也不太了解,只是从传统的大毒、有毒、小毒来看是否有毒,传统记载没有的,也就认定没有了。但事实上现在药典里面一些写着无毒的中草药,也不能说就一定没有毒性。其实这个药食两用定得不是很恰当,定宽了些。”

  不过,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单方药有毒,在复方药里面不见得有毒,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有争论的配方问题和适宜人群问题,应该从毒理学切入再做慢性毒性试验。

  “单味药(夏枯草)经过配伍以后,也有减毒增效的现象。不能说有一味药有毒,就把复方也否定了。王老吉通过复方配伍、治病工艺的改变,可能就无毒了,但这一论证应该拿复方通过实验室做出结果来。”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说。

  记者注意到,卫生部14日就王老吉事件的说明中指出,卫生部同意将王老吉凉茶备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2005年广东省卫生厅曾组织专家根据产品配方剂量,对王老吉凉茶中的鸡蛋花、夏枯草等原料开展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人体试食试验,结果证明产品食用安全。

 

  前车之鉴

  从麦当劳热饮提示想到的……

  在快速消费品行业,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在消费者警示上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哪怕这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常识"。多年前国际快餐巨头麦当劳就遭遇过"热饮"官司,并向因热饮温度过高受烫伤的老太太支付了高额赔偿。此后,麦当劳在公司的所有热饮上都加印了"小心烫口"的提示。与此同时,化妆品巨头们也开始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化妆品过敏性皮炎"也标示在漂亮的包装盒上。

  传统产业一旦遇上现代社会管理制度,总会磨出一堆难题。这种似药非药,亦食亦药的身份注定了其在法律上的尴尬,一旦有关部门不能及时的作出解释或出台配套规定,很容易撞上法律的空白点,消费者的质疑也就产生了。

  资深饮料业人士认为,不管"热饮烫口"是否与"脾胃虚弱者慎用"有可比性,但显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警示不是坏事,反而更能说明企业对消费者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多一句提醒,少一点纠纷"。

 

  更多阅读

  王老吉非法添加中草药?被曝不降“火”

  王老吉所含夏枯草不在卫生部许可之列

  王老吉陷原料门 广东食品行业协会开发布会驳斥

推荐
关闭